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郭伟峰:客家与媒体 影响力穿透中华民族

http://www.CRNTT.com   2013-02-21 00:21:03  


 
  太平天国虽然没有办过报纸,但有过办报的主张。太平天国的办报思想,主要反映在洪仁环的《资政新篇》上。资料显示,洪仁环是洪秀全的族弟,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准备时期,曾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在香港、广东一带居住多年,接受了一些资本主义思想。太平天国己未九年(西元一八五九年),洪仁环到天京,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份建议书——《资政新篇》。建议书中,除了提出修铁路、开工厂等主张外,还建议设立新闻馆,出版“新闻篇”(即报纸),得到了洪秀全的赞许。首先,他提出“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低昂,事势常变。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他认为出报纸可以掌握民心,收集舆论,沟通各地的政治、经济情况,瞭解其变化和发展,有助于得到治国治民的办法;做官的看了,有益于审度时势,因时制宜;经商务农的黎民百姓看了,则有补于瞭解经济情势,进行物资交流。其次,他提出“照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皆借此以行其教也。”这里洪仁环特别强调新闻篇的教育作用,把它看作是实施法律、积善扬恶、奖廉励耻的有力工具。

  可见,太平天国的新闻思想已经具备治国、教化的意识,特别突出了匡扶正义的精神,这些都是客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第二,客家人的新闻思想认为,报刊是进行革命、拯救国家、维护民族利益、抵御外敌的最佳舆论工具。

  最能够体现这样的新闻思想,当属客家人孙中山不可。

  1905年《民报》创刊之际,孙中山亲自撰写了《民报发刊辞》。在这篇文章中,他明确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主义)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纲,同时阐述了自己的舆论观和革命报刊应具备的职能。

  孙中山说:为什么称革命报刊是“舆论之母”?是因为人群有先觉者,有后觉者。先觉者必须掖进后觉,一起前进。“夫缮群之道,与群俱进,而择别取舍,惟其取宜。此群之历史既与彼群殊,则所以掖而进之之阶级,不无后先进止之别。”“由之不贰,此所以为舆论之母也。”他说,引导舆论是少数先进分子的职责,利用报刊这一舆论工具来教育人民,引导人民,使人民觉悟,起来实行革命,这就是革命派办报的宗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