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盛宣怀后人:薪火留在东洋

http://www.CRNTT.com   2011-06-15 14:01:39  


 
  身后寂静

  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传回福州,林孝凯带着陈意映等家眷,慌忙变卖宅邸搬家。他们搬到了三坊七巷南头一条叫早提巷的小巷,买了一间小院,闭门度日。而买下林家老宅的谢銮恩,也是举人,他的孙女叫谢婉莹,当年11岁,一起搬了进来,她就是后来的冰心。

  冰心在后来的散文中数度提及杨桥巷17号的这间老屋。林家原先的西厢房成了冰心的“紫藤书屋”,屡屡出现在笔端。

  “周围三坊七巷的很多历史掌故,冰心都写过。但是林觉民、林家,冰心一次都没有提过。”李厚威说。他对此有些不解,幷作了个大胆推测:“林家逃难,谢家以抄底价格买下林家祖宅。或许这让冰心觉得有些不好说。”

  林家的另外一脉更加出名。林长民,和林觉民是同一个曾祖父的叔伯兄弟。民国时期历任国务院参议、法制局局长。他的女儿林徽因,才、貌、情都是传奇,后来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长民和林徽因也一起来过福州,来觉民故居看过。我猜他们兄弟生前没有见过面。”

  谢家在杨桥巷17号一直住到了1949年前。而曾经也门庭若市的林家,虽还隐居于早提巷,却已如从三坊七巷中失踪。林则徐纪念馆的原馆长官桂铨,曾试图找出林觉民就义后林家的活动线索,多年无功。直到最近,他才从藏于福建省图书馆资料室残存的《林孝颖文存》中发现了这位父亲在嗣子牺牲后10个多月,曾在《共和》报上发表过一则追悼会启事,告知1912年2月11日在白塔寺为“亡儿觉民”发丧。

  陈意映于抑郁中诞下次子,取名仲新。按林觉民在《与妻书》中的设想,又是一个男孩,“则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两年后,陈意映终究郁郁而终,依新、仲新由林孝颖抚养。

  按李厚威的考察,林家之家境,从此便应了《与妻书》中预言“吾家日后当甚贫”。林觉民说,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袁世凯复辟年间、北洋军阀年间,都没有补助发给林家老小,林孝颖应该就是靠积蓄度日,而之前变卖家产,积蓄肯定不多。”李厚威说。

  林依新9岁夭折。遗腹子林仲新由祖父带大。民国政府成立后,生活支出与学费基本由民国政府承担。林仲新1930年代入读上海光华大学,毕业后一度随林觉民旧交林森做事。在林森任抗日战争时国民政府主席的时期,担任过国民党基层官员。

  林仲新娶过两任太太,第二任刘文业,是福建著名的民族工业大家族“电光刘”的后人。李厚威告诉记者,当年的福州号称只有三座塔,“白塔、乌塔,还有一座便是刘家的大烟囱”。林家和刘家在“文革”时幷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这让李厚威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他把这归结为这家人“教养好、人好、非常非常低调”等因素的神奇合力。曾在国民政府做过小官的林仲新,1949年后还能担任共产党的干部。1957年到1968年,林仲新一直担任漳州粮食局副局长,这是他最后一任官职。之后他退休,闭门,直到1983年去世。

  李厚威和林仲新太太刘文业打过一两次交道,“非常好的一位女士,我们见过后,她每年都给林觉民博物馆写张贺年卡。”

  但这几乎也是林家和李厚威维持联系的唯一方式。林觉民的孙子、孙女辈,李厚威“印象中只在1991年林觉民馆开馆仪式上见过”。林仲新的大儿子林天立“很有出息”,在北京航天材料研究所工作。

  林仲新和刘文业还有两个女儿林兰和林婷。林婷随父亲当年,一直生活在漳州,继承的也是母亲早年在漳州市一家银行的位子。林兰则在福建某省行工作,异常低调。李厚威见过林兰一次,“眉眼气质,和照片上的林觉民像得不能再像。”

  “林家人都倔。政协有活动,经常请林兰去。林兰一次都没去过。她说她家里人都不靠祖父的英名过日子。要了解林觉民,直接来故居参观好了。”

  5月29日,记者辗转找到了林兰。她考虑再三,还是推辞了采访。她告诉记者,这是全家的一致决定,“请允许我们有不说的权利,只作为普通人平凡地生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