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台式认知作战的风险变量

http://www.CRNTT.com   2022-09-12 00:07:27  


 
  (四)价值对立化

  西方对“认知战”相关概念的设置和运用本身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偏见,自己惯用“认知作战”,却常常指责中国、俄罗斯等是“认知战”的发起方,声称“民主国家社会更为多元,所以易于成为认知作战目标”,完全无视自身多年来致力于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在全球发动“颜色革命”的事实,将认知作战的受害者限定为所谓“民主体制”。但总体而言,西方仍将“认知战”视为一种战争理论或冲突模式,并未完全排除其工具理性色彩。相比之下,台式“认知作战”基本抛弃了工具理性,在民进党当局运用“网军”已尽人皆知的背景下,不顾台湾当局长期污蔑和攻击大陆的事实,把大陆惠台政策、对台宣传等一概列入对台“认知作战”行列。民进党当局一方面全面管控岛内舆论,另一方面强行渲染“境外认知作战攻击越来越强、无孔不入”。如此话术,极具“双标”色彩,但却在“民主”“自由”等价值色彩的掩盖下持续放大,最终沦为台湾当局政治需要而量身打造的名词和强化“绿色独裁”、扼杀两岸交流的借口。

  三、台式“认知作战”的影响分析

  台式“认知作战”体现了“认知战”在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对抗的固有特征,且运用范围、目标指向更为广泛,即:将岛内民众作为重点对象,推进“大内宣”的同时,还将大陆民众和国际社会纳入其中,试图藉此影响各方观念、思维与行为,为台湾当局强化对内掌控、破坏两岸关系和博取国际支持提供关键支持。

  (一)成为民进党当局钳制舆论的惯用话术

  受岛内长期“去中国化”政治氛围影响,台湾主流媒体绿化倾向明显,为数不多的偏蓝或中立媒体也遭到民进党和岛内绿营的污名化和政治打压。近年来,随着“认知作战”标签的广泛运用,又带动了对岛内媒体的新一轮敲打和围剿。如2022年4月,台湾《联合报》报导了美国联邦参议员格雷厄姆赴台强行推销波音客机的相关消息,被台湾当局“国安局长”陈明通“严重怀疑”是“认知作战”。台湾华视在发生误报“大陆攻台”事件后,民进党“立委”也指控其为“认知作战破口”,存在“有心人士”配合大陆,为“侵入台湾媒体系统”试水的可能。即使是属于绿营媒体的“三立”、“美丽岛电子报”等,也因为曾派员参加海峡媒体峰会而遭到“受红色渗透”的质疑。在社交媒体领域,台湾当局也以反制所谓的“认知作战”为借口,大肆打压与大陆或与岛内竞争对手合作的网红群体。陈明通声称,大陆培植台湾网红对台实施“统战”,“就是中共操作的认知作战”。岛内一些亲绿学者也极力给部分网红打上“配合大陆认知作战”的标签,甚至将主要收入来源于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作为给后者“定罪”的证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