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台式认知作战的风险变量

http://www.CRNTT.com   2022-09-12 00:07:27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校正,民进党当局炮制的台式“认知作战”话术在岛内2020年“大选”硝烟中正式登场。2019年8月,台湾当局“行政院”下属相关部门负责人发文称,“中共藉由散播‘假讯息’模式对台湾进行心理及舆论系统的‘认知作战’”是一场“无硝烟战争”,需要通过使用上述打击“假信息”的四类手段加以应对。⑥此后,民进党频频指责大陆以“虚假信息”“认知作战”支持国民党及韩国瑜胜选。如民进党籍民代王定宇在社交媒体中分析“大陆认知作战”的具体步骤,并暗示韩国瑜竞选团队正在使用这一策略。此类推文经绿营炒作后迅速发酵,加剧了国民党面临的“抹红”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举的结果。作为“认知作战”理念传播的最大受益者,民进党当局在2020年“大选”后仍继续加以运用并进一步泛化。蔡英文在2020年就职演说中公开提出,要有效防卫“网络战”“认知战”以及“超限战”的“威胁”。2021年台湾当局“防务报告书”中又引用岛内学者文章,对“中共认知战”的“危害”、目的与手段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引入“在地协力者”等相关概念,进一步扩张了“认知作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由此,台式“认知作战”的相关话术基本成形。

  台式“认知作战”话术作为民进党当局转移社会矛盾、凝聚支持群体、博取外部同情,最终巩固执政的手段,在蔡英文第二任期的执政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面对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内外事件的冲击,民进党当局愈发习惯于将不利的舆论风向归咎于大陆“认知作战”。在2021年5月岛内疫情首次失控期间,一些民进党政客就大肆炒作“大陆认知作战”,藉此转移民众不满。如台湾当局“内政部次长”陈宗彦称,大陆对台湾的所谓“认知战”“可能对台湾防疫造成威胁”。而台湾当局“总统府副秘书长”李俊俋则发文表示,“国安”单位证实,自疫情升温以来,中国“对台认知作战”再度启动,以“深化台湾内部矛盾”“延迟疫情缓和速度”“降低生产动能”“瓦解经济与股市”为目标。绿营人士甚至将社交媒体中关于扩大普筛、建方舱医院、封城以及开放大陆疫苗等正常的话题讨论,均归结为被“大陆认知作战”。俄乌冲突爆发后,蔡英文立即强调,要“全面提升应对认知作战”,应对“境外势力操作乌克兰情势,影响台湾社会民心”。2022年岛内疫情再次失控后,民进党当局再次祭出了藉“大陆认知作战”转移民愤的套路,将岛内对其防疫政策失误的批判一概归咎于“认知作战”。

  二、台式“认知作战”的话术运用

  台式“认知作战”主要聚焦于所谓大陆“虚假信息传播”上,被民进党当局频繁运用。相较于“虚假信息”一词,“认知作战”更为朗朗上口、具新鲜感,容易被受众接受并形成记忆,经过近几年的反复尝试和运用,宣传效果也较为明显。由此,炒作所谓的“大陆认知作战”,就成为了台式“认知作战”的主轴,但其语术逻辑牵强附会、漏洞百出。

  (一)范围扩大化

  台式“认知作战”话术脱胎于炒作大陆“虚假信息威胁”,因此,凡是来自大陆的各类信息便成为其污名化对象。如2022年有台湾青年拍摄浊水溪与黄河水融合的“滴水验亲”视频,期望借助极具象征意义的仪式促进两岸融合。这一新闻事件自然得到大陆媒体的报导,但此十分平常的新闻宣传却被岛内绿营纳入“认知作战”范畴,台湾当局陆委会甚至威胁可能“会同主管机关依法查处”。同样,在岛内传播的大陆中文互联网内容也常常被强行打上“假讯息”“认知作战”等标签。如台湾当局“调查局”曾煞有介事将网民调侃蔡英文为“中共卧底”的言论列入所谓“假新闻案件”,并加以大肆宣扬。岛内一些对“认知作战”的学术研究,仅仅因为部分新闻在岛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就将主要面向大陆读者的“观察者网”等新媒体打成进行“认知作战”的所谓“内容农场”,甚至刻意忽视两岸中文互联网的必然存在的互动,将相关信息最早出现在简体中文网络、发表在微信、微博和大陆其他网站作为定性“认知作战”的根据。⑦诸如此类之荒唐逻辑,民进党当局却乐此不疲,当然也会因岛内民众发现个中漏洞并被揭露。为此,台式“认知作战”逐步引入“在地协力者”概念,声称“大陆认知作战”离不开“地面统战”支持,如果没有“在地协力者”就无法产生现实影响。这实际上为民进党当局将“绿色恐怖”由传媒领域向现实政治拓展做好了理论准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