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民进党分离主义的三大目标

http://www.CRNTT.com   2022-09-01 00:13:43  


 
  2、实现“文化台独”的方式

  首先,虚构一种独立的“台湾文化”。民进党一直试图通过强调“台湾本土文化”“台湾文化主体性”等,分割“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确立以“台湾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和教育观念”,切断台湾同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进而形成“台湾的‘国家’认同观”〔35〕,为“台湾独立建国”培植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础。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刻意矮化中国文化,强调所谓台湾文化的‘独立性’和‘优越性’。鼓吹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台湾是‘海洋文化’,中国是‘大陆文化’;主张台湾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文化祗是台湾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污蔑中国文化是‘落后’的,必须加以‘淘汰’或‘彻底抛弃’”〔36〕。陈水扁曾在多个场合散布诸如“台湾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台湾应成为南岛语系的中心”等误导性言论;甚至抛出“台湾最早住民是矮黑人”“原住民源自南岛语系”等历史虚无主义论调。〔37〕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当局把突出“台湾主体性”,强调“多元化”,以及构建“台湾新文化”作为其推进“文化台独”的主要策略。〔38〕例如,新版高中《台湾史》重在截断“中华文化”的起源。在讲述台湾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宗教伦理、传统艺术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情况时,祗是一味强调台湾所谓“多元文化”,以此否定台湾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流与核心价值的事实,企图以此割断两岸文脉关系。〔39〕简言之,民进党片面虚化中国文化在台湾文化中的地位,鼓吹“一种独立的台湾文化”,企图制造“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对立,从而为“台湾‘独立建国’”培植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础。

  其次,改造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本土化教育”是民进党从历史教育、文化教育方面进行的“去中国化”教育,而“乡土教学”是其推行“本土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2001年,陈水扁当局公布的“本土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小学专设“乡土语言”课,中、小学生必须在客家话、闽南话、原住民话中选修一种,以此冲淡和弱化与普通话接近的“国语”在台湾的地位。2002年,民进党当局要求台湾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提前实施乡土语言闽南语、客家语的“音标符号”系统教学,以图进一步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文化纽带。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当局更深入改造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主要表现为重新定义“国语”和“国文”。一方面,通过“立法”,将“国语(汉语)”贬为“华语”,与闽南话、客家话、少数民族语言等并列为平行通用的“官方语言”;另一方面,设立“闽南语公共电视台”等,在媒体、学校推广“弱势母语”,还把日语混入“客语认证词彚资料库”。同时,在新课纲的语文部分,大幅降低文言文在教学中的比例,不再以“四书”作为价值基础,去除“唐宋八大家”的经典文章,甚至为迎合“台湾主体意识”,将《大甲妇》等一些冷僻古怪、品质粗劣的“台湾古诗文”和“湾生”日本人写作的文言文列为备选。〔40〕简言之,“文化台独”的本质是民进党分离主义的扎根策略,它主要以教育为手段,以潜移默化方式改变台湾民众的文化及政治认同,企图使台湾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进而推动实际的“法理台独”,在国际法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