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中评智库:从二合一选举看台湾政治的新特征

http://www.CRNTT.com   2020-03-22 00:04:46  


 
  有人会说,在19个政党里蓝营不是也有好几个小党吗?确实有,而且数量接近绿营政党,不过这些蓝营小党的票加起来也就是71万多些(包括亲民党),如果去掉亲民党51万(这种票只会投给宋楚瑜和亲民党),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票源布局,说明着岛内选举的基本结构,虽然有19个政党参加选举,蓝绿政党数量看似比较均匀,但在选民队伍和基本盘(体现在政党票和“总统”票两个方面)上,显然蓝营小党不如绿营小党。小绿的政党票虽然分散且有的并不太多,但其有聚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功效,攒到蔡英文身上就出数了。但由于蔡英文“总统”票与民进党政党票之间落差太大,而其中小绿政党又容易让人忽视,不免会造成人们的即时性错觉,对选举过程与结果都容易看晕并且产生高度质疑。

  综上所述,要想看清一场选举的实际结果,需要对投票率、得票率以及“总统”票、“立委”票、政党票的分布与涵义进行综合分析。在本次选举结果中,“总统”票显示民、国两党有实力有条件角逐领导人大位,仍然是岛内两支主要政治力量;政党票和“立委”票则显示现在台湾民众党、时代力量算是在台湾政坛可以发挥作用的关键性少数,一些小党也已经成为影响政局走向和选举运作的不可忽视的潜在因素。

  二、“绿大蓝小、绿长蓝消”的结构仍在发展强化

  人们所常说的基本盘就是选举的结构,考察台湾选举首先需要看基本盘的移动,而基本盘最“基本”的是蓝绿基本盘。自太阳花学运以来,尤其是自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来,台湾政治结构出现了“绿大蓝小、绿长蓝消”的变化,虽然2018年“九合一”选举一度出现“回冲”现象,但这种情况在这些年来还是有了进一步的强化。

  这次选举结果说明,蓝绿基本盘的较大移动,是板块的移动而非仅是选民的权宜选择。具体言之,台湾政治“绿大蓝小”的结构自然反映在选票分布上,是绿营在整体实力上大大强于蓝营,在吸票能力上已经超出泛蓝五分之一,在“总统”票、“立委”票及政党票多个方面显示出“绿大”的强势。

  其实,今年选举的三张票均可反映出岛内政治结构的某种变化,但政党票的分布更能反映其目前的实情:第一,“绿大蓝小”结构和“绿长蓝消”态势有新的扩张性变化,不仅体现在民进党对国民党的优势,而且体现在绿营小党对蓝营小党的优势。这些年,小绿出现了时代力量、民众党这样的有些影响、跨过“政党门槛”的党,并开始冲击各种类型的选举。在本次选举中,小绿的政党票成倍高出小蓝的政党票,小绿取得够数“立委”席位并能组成“立院”党团的政党可以扮演“关键性少数”,小蓝则失去了进入“立院”大门的机会(连亲民党也未得1席)。因此,“绿大蓝小”的一个新特点是,小绿有较大幅度扩张,政党票得票积少成多,说明其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身后的支持者还是有一些的。小蓝则政党票得票率低,说明社会基础薄弱,选举动员能力弱。当然,在总体上,这些年大绿小绿、深绿浅绿都有所扩张,绿营整体上有扩张,但小绿、尤其是深色的小绿比较突出。这种背景恰恰是蔡英文在选举中打“主权牌”、“安全牌”,高喊“芒果乾”屡屡奏效的重要原因。蔡的胜选说明岛内政治在结构上仍未脱蓝绿对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