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中评智库:两岸关系中惯例行为解读 | |
http://www.CRNTT.com 2018-11-11 00:20:28 |
五、鼓励多元竞合,共同经历 大陆的正面态度会加速这种转变,但同时台湾的负面态度又会延缓这种转变。如何处理好两岸的差异态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就要再次回到社会经济性惯例行为的共同“情理”上来进行分析。 我们以“一国两制”的“情理”观为例。大陆方认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存,但两个政府之间的战争仍属于中国内战;两岸从地缘文化特征和历史文化渊源上都同属一系……这些都从“理”上论证了两岸同属一国的不争事实。两岸政治经济制度的巨大差异无法强迫一边向另一边进行制度转变,强制的制度转变只会引起当地社会动荡和人心动摇,会极大地伤害当地已经习惯于之前政治经济制度的民众情感。所以,各自保留原有的制度选择,是从“情”上进行的考量,以给予双方最大的尊重。可见“一国两制”也是一种惯例,而且具有其“合情理“的特征。但对于台湾民众来说,是否都认同这个“情理”却不尽然。因为那是大陆的“情理”,不是台湾的“情理”。只有共同“情理”才会形成认同和互信。 事实上,从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共同经历是形成共同“情理”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当台湾和大陆的就业者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和打拼,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共同思考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种团结合作的经历很容易让彼此成为好友,形成共同的“情理”观和共同惯例行为。同样的,当台湾和大陆的企业在同一个商业园区或竞争或合作时,相互间的学习(又称为知识外溢)会引起企业间的良性互动,即一方通过对对手能力的学习和模仿会引起对手对自己的学习与模仿冲动和研发创新的冲动,从而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氛围,最终在整个区域内形成一种共同的“情理”观和共同惯例行为。对于上面“一国两制”的案例来说,事实上许多港商实际上也是台商,通过对香港的建设来形成与这些台商的共同“情理”,就能让至少一部分原来对“一国两制”无感的台湾人瞭解到“一国两制”的本质内容。 大陆应为这种两岸企业与个人的“多元竞合与共同经历”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近年来,民进党台独小动作不断,同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就是想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两岸的接触,摆脱对大陆的依赖,以谋求最终的台独目标。同时,大陆对台交流降至冰点,两岸交往的障碍增多,许多经贸项目相继流产,而这正合了民进党的意。同时,行政性惯例行为的对抗特征非常明显,两岸同时承受着巨大的行为成本。只有开放地(大度地)与台湾进行多层次接触,从微观自然人法人实体到中宏观层面的行业与产业层面,全面推进双边交往,通过社会经济惯例方式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与合作,才能与台胞和台商具有共同经历,才能在相互促进中形成共同的“情理”观和共同惯例。而这些共同惯例又能形成行为规模来降低互动的边际成本,激励两岸互动加速、升级,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六、结语 两岸之间复杂的竞合关系,需要用一些有效的标准来进行衡量,而基于共同惯例的“情理”判定,是符合中国人传统处事哲学的一项有效手段。大至民族的昌盛,小到个体的发展需求,都包含了中国传统“情理”的内核,这是任何政党的任何歪曲所不能消磨的。充分利用好这个内核,在两岸民众心中启动这个内核,谋求共同理念与共同行动,将是推动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一条可行路径。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