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DIRT经济学:拉丁美洲的特殊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4-07-31 12:23:17  


 
International Aid(国际援助):加勒比贫穷的逻辑

  和借债一样,国际援助也是拉美一些地区的国家领导人喜欢的“输血”方式,他们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当一个国家不惮于将饥饿的儿童、无家可归的受灾民众和缺乏基本医疗设备的乡村展示给全世界时,道义冲动和舆论压力都会促使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做出援助的决定。与举借外债不同,长期接受国际援助的国家往往被认定缺乏偿债能力,故而当外界开始输入物资和资金援助时,很少会做效费比分析。于是就出现了这样奇怪的情形:那些早就被证明执政水平低下、贪腐盛行的政府,现在却得以支配从天而降的国际援助,这种援助的效果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在实施对外援助时,并不十分关心援助款项和物资是否有助于被援助地区人民境况的改善。一些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另一些国家则是为了本身的政治或外交利益;换言之,当援助物资发往受援地区之时,大部分援助国的任务已经达成,绩效则不再重要。更有甚者,一些国家明知受援地区的政府存在普遍的贪污和低效现象,但出于自身需要,依然慷慨抛洒金钱:美国的相当一部分对外援助便是这种类型。贪污成风的政府发现贩卖悲惨也可以发家致富,当然更没有兴趣摘掉“最不发达国家”的帽子了。

  在拉美地区,加勒比海国家最突出地反映了“援助黑洞”现象。“冷战”时期,这里曾是美国警戒古巴的前哨,仅凭一句“消灭卡斯特罗”的口号就可能换来丰厚的经济报偿。海地就是一个典型:经过半个世纪的国际援助“输血”,到2010年,该国接受的多边和双边援助金额位居世界第四(按人均计算则为第八),拥有世界第二高的财政赤字率、第一高的人才流失率和第三低的经济增长率,同时却又有着贪污指数高居世界第八的政府和全世界最惊人的基尼指数(59.5,排行榜前10位里有6个是拉美国家)。从1957年到1986年,海地先后由杜瓦利埃父子统治,在此期间美国每年为其提供1500万美元援助,以帮助海地消灭疟疾、文盲和寄生虫病,这些援助分文不落地汇进了杜瓦利埃家族在瑞士的账户,而杜瓦利埃父子为海地开发的创汇行业是出口活人血浆和死人尸体。1971年老杜瓦利埃病死时,留下了6亿美元的银行存款;而当1986年小杜瓦利埃政府被推翻时,这位独裁者仅从太子港带走的现钞就有1亿美元之多。而在杜瓦利埃之后,继任总统的阿里斯蒂德在1991-1996年至少又贪污了1000万美元的国际援助款。此人还在2003年向法国提出210亿美元的索赔要求,作为19世纪初一次冲突的补偿,结果当然被回绝。

  海地并不是“援助黑洞”的唯一样板。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危地马拉等加勒比国家都可以称为老牌“吃援助”专业户。这些国家往往缺乏资源、经济规模有限,传统进出口市场集中于美洲,世界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然而某些拉美小国经过可以因为大国角力获得“援助”,这无异于飞来横财。很多象征性的“外交表态”对这些偏居一隅的国家也不会有什么实际伤害。更有甚者,部分国家还会在不同得国际力量之间待价而沽,视金钱“援助”的多寡来决定外交姿态。至于资金的去向,当然不会用来改善民生,反正一俟天灾人祸、把影像资料传上互联网,又会有新的援助上门。这也是一门稳赚的生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