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五大转变预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 | |
http://www.CRNTT.com 2014-06-03 08:19:16 |
经济引擎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 文章称,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长期依赖该模式会导致经济过剩、投资效益递减甚至环境污染。正确的选择是在启动投资的同时,有效地启动消费,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建立在依靠消费需求有效增长的基础之上,最终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只有将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的增长才算是回归本意。从社会再生产来看,投资需求形成的是中间产出,标志着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提高的速度,而消费需求吸收消化的是最终产出,是真正意义上的需求,它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和终点,只有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才能使生产能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提高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展望未来,随着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壮大,城乡居民将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来消费,消费将超过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6900美元,正处于消费升级转型的重要阶段,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等将成为主流需求。 经济推力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文章认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错位是很多经济问题的根源。因此,抓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抓住了解决中国当前一系列问题的“牛鼻子”。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经济改革、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之间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而应当形成一种互补共生的关系。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有效的市场通常对应着有效的政府,反之亦然。政府应当在外部性强、自身具备优势、能够给企业和市场带来补充支撑效应的领域发挥作用。这样,随着市场和企业的成长,政府的作用也会相应增长。政府发挥作用的合理范围也随着经济增长阶段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政府在外部性突出、确定性较强的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当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期结束,更多依靠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时候,政府就应当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主要致力于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在某些特殊情景如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时,政府有必要采取一些行政措施,但转入常规增长后,就要把本应由市场和企业来办的事情交还给企业和市场。 经济格局由“东快西慢”向“西快东慢”转变 文章指出,近年来,中国城市经济区域格局不断优化,长期形成的“东快西慢”区域增长格局被打破,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东部地区。 导致东中西部经济增速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分别处于不同的工业化程度。东部地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并即将进入后半阶段,中部、西部则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其中西藏、新疆等个别省区仅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趋于完成将导致其经济增速趋缓,东部地区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东部经济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同时也给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东部地区在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仍旧面临着产能过剩、要素价格持续上涨、污染严重、中等收入增长陷阱、贸易能力发展空间受限等一系列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主要依靠东部地区积极地发展服务业,连接东部和中西部省市,形成良好的内循环。中部地区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并在承接转移东部地区的产业上面具有优势。中部省份对外贸易增长前景巨大、是扩大内需最具潜力的地区,未来中部省份或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西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但在过去10年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有成效,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着提高。考虑到中国整体生态环境情况取决于西部环境保护,预计未来西部省市不会和东部省市一样走大规模的工业化道路,而将成为中国能源基地和环境保护屏障,通过向西开放,起到全球西部能源纽带的连接作用,将自然资源有效转化为现实财富和生产能力,促使西部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