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中美博弈的经济学逻辑

http://www.CRNTT.com   2023-01-27 00:04:22  


 
  美立法与产业政策的总体导向趋于政策保守和以民粹为基础。自1990年以来美在全球半导体生产领域的份额已从37%下降到12%,而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在这一领域则抢占了全球份额。新出台的法案将斥资390亿美元刺激半导体生产投资以应对国际竞争,资金将以赞助和贷款的形式,对在美企业总部和韩国等同盟国家的企业给予支持,鼓励其在美投资设厂,用以补贴生产成本。此外,法案还为半导体生产设备提供了25%的税额抵免。⑤

  法案还授权美商务部建立国家半导体技术中心,国家先进技术生产项目、美国半导体生产研究所,专门拨款110亿美元用于上述机构进行研发。

  有美专家认为该法案是美产业政策的转折点,象征着官方理念的重大转变,正如上个世纪80年代美对日经济反制。然而也有不同声音认为,这一观点过于乐观,国会通过这一法案有另外的考虑,第一,法案出台的背景是台海危机的日益恶化,伴随着中国政府对台积电等半导体生产商的“虎视眈眈”,所以法案背后的动机不是产业政策的理念,而是国家安全的考量。尤其在高科技武器生产方面,芯片也是核心元件。第二,法案中对“科学”的定位局限于大学基础理论研究,两党都愿意在科学家身上而非工程师身上大把撒钱。而且,后发国家很可能由于“知识溢出效应”而搭便车,获得后发优势。第三,众多民主党人士对于产业政策的关注往往局限在清洁能源企业这一领域,对于其他产业领域都比较短视。

  当前美亟待一个强有力的新任总统可以领导两党共同推动美在全球的经济和技术领导地位,形成一个真正强有力的产业政策,以应对中国挑战。然而目前两党中尚无能人可以发挥《芯片与科学法案》真正的效用。

  两党纷争不能推动美政策的纠偏,反而内卷本身成了目的,共同塑造一个“中国威胁论”已经如赖斯所言,成为了美政治车轮前行的动力。《芯片与科学法案》虽然不代表美产业政策的转折点,却能够清晰看到反华同盟、反中资企业同盟的愈演愈烈。中国芯片不能仅仅争取几个友好国家的企业合作,需自主研发,弯道超车。

  美一直反对产业政策,认为产业补贴扰乱市场、造成不公平竞争,如今为遏制中国,已公然放弃产业政策的“意识形态链条”,这是华为国际生存环境的重大变化。芯片的政治化紧跟意识形态的斗争,企业应尽量避免行业风口,避免产品研发走“独木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