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台湾反智社会的民粹主义表达

http://www.CRNTT.com   2022-08-30 00:11:50  


台湾的民粹主义政治是结构失衡的结果
  中评社香港8月30日电/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星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6月号发表专文《乌合之众、信息茧房与台湾反智社会的民粹表达》,作者认为:台湾政治晚近20年来快速发展的民粹主义是社会反智倾向的政治表达,信息茧房的建构与增强则为民粹主义提供了思想组织基础。从根本上说,台湾的民粹主义根源于群体轻信及疏于思考等心理结构特征,有心者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建构起了信息茧房,形成全社会范围内的观念对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立性的政党结构和割裂性的政治生态。民粹主义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政党政治的运作模式,“我族”与“他族”的边界取代政绩、官箴等成为影响乌合之众政治支持倾向的关键因素。同时,民粹主义与社会的反智倾向相互勾连,互相推动,成为台湾社会和政治生态未来发展的较大变数。文章内容如下:

  近年来台湾的政治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民粹化倾向非常明显。台湾社会的民粹化倾向是一系列群体心理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变化的外在表征,信息茧房的加强以及台湾社会与日俱增的反智倾向才是推动台湾政治民粹化的关键因素。自台湾“民主化”以降的几十年间,岛内各政治势力争夺的一个重要制高点就是控制社会群体心理塑造的主导权,这是台湾各政治势力在精神世界的斗争与角逐,与现实权力斗争相伴相生,是政治生态变迁的重要内容。台湾社会的政治结构经历了由一元化(国民党威权统治)到多元化(政党竞争)再到一元化(民进党威权化)的变迁过程,群体政治心态也经历了若合符节的变化,从拥抱信息开放到蜷缩于信息茧房,直至形成目前比较封闭的群体政治心理结构,而这种结构恰恰就是台湾政治民粹化的社会心理基础。

  一、乌合之众:理性稀缺的群体心理结构

  台湾的选举制度以及政治学理论研究大都建立在选民理性的预设之上,台湾社会对于其政治制度的信心与自负也往往来自于这一预设。沿着这一预设出发,一个很想当然的逻辑判断就是民众理性或者是选民可以选出理性的公权力机关,从而促进整体社会理性的增加。①在台湾社会,“民意”是一个被神化与泛化的概念,无论是哪个阵营的政治人物,没有人敢说自己不代表民意。从政治学角度说,民意成为合法性的来源,更可以为政治人物政治行为的合理性背书。也正是因为如此,“民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政治价值或者叫政治信仰,在台湾政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民意”是台湾政治天然的“神主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