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徐庆超:中国奥运被欺负是走向大国的必修课

http://www.CRNTT.com   2016-08-27 00:17:21  


里约奥运会拳击男子49公斤级比赛中,中国拳手吕斌认为自己稳获胜利欢呼庆祝,却意外被裁判判决输给35岁肯尼亚老将皮特。此战的裁判判罚情况也遭到了不少的非议。(来源:Getty Images)
  中评社北京8月27日电(记者 杜博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法学博士徐庆超日前在察哈尔学会微讲座中表示,一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身份越来越与国家财富、奥运会金牌、诺贝尔奖、核武器及太空探索等紧密联系,尽管奥运会本身不是政治,但却自带政治性功能。西方人仍对中国存在固有偏见,中国队在里约奥运赛场上遭到不公正待遇,被“欺负”并不偶然、也非巧合,当是中国走向全球大国的一堂必修课。

  由察哈尔学会举办的察哈尔微讲座日前举行,徐庆超以“奥运会场景中的公共外交——关于中巴的比较分析”进行了线上讲座,并回答了观众的提问。 

  徐庆超说,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对战争的祛魅化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一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身份越来越与国家财富、奥运会金牌、诺贝尔奖、核武器及太空探索等紧密联系,以非军事手段获得荣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鼓励。尽管奥运会本身不是政治,但却自带政治性功能。

  她介绍,1936年柏林奥运会、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包括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都成为了当时国家间关系中一些矛盾和争议集中爆发的平台,萨马兰奇也说过,“历史告诉我们,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政治无处不在。”

  徐庆超对比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表示,相较于状况不断的巴西,今天的中国对于公共外交的认识要更加深刻、运用也愈加得力,而这主要归功于我们成功地经受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诸多考验,使得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在实践中愈益交融。

  她具体分析说,自从北京申奥成功之后西方媒体一直没有停止对北京奥运会的多方面“关注”,比如空气污染、场馆建设、食品质量,从民主、人权、民族等方面诋毁中国国家形象。从达尔富尔危机到“3•14”事件,到北京奥运火炬境外传递过程中不断升级的涉藏问题,再到海内外华人自觉地声援和反制,中西方进行了一场两军对垒般的舆论博弈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因为捍卫国家尊严的努力而重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丰富、深化、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内涵、意蕴和质感,并见证了一般意义上公共外交的新发展。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