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张亚中:李白还是“我们”的李白吗?

http://www.CRNTT.com   2012-05-03 00:22:43  


 
  史观不同,认同则必然相异。同样的,去其认同必先去其史观。“亡其国”还不如“亡其史”来得重要,国亡还有可能再复,史亡则众人失去灵魂,不再知归处。当人民于自己的过去都没有共同认同时,这个国家民族就像一个瓷器,掉在地面,自然就碎了。

  民主化以后的台湾,在认同问题上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个改变不是透过武力的暴力手段,而是经由民主化的种种程式。认同的转变程式是在“中华民国”的体制内进行。“自亡其史”在历史上的确不多见,但是却在台湾活生生地出现。台湾所进行的“自亡其史”不是将自己消减,而是把自己从中国历史中的“我者”变成“他者”,建构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史观,自然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认同。

  从“我者”到“他者”是如何进行的?一个新国族认同如何建构?首先,当权者藉着创造议题,引发冲突,从而刺激原本稳定的空间,再以崭新的扩张论述将原本的说法吸纳,降服敌对者之余,使反对者处于尴尬的位置,只能选择加入或逃离其论述的新结构。

  这套方程式应用在台湾时,原本稳定的空间在两岸间是“一个中国”、在台湾内部是“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创造议题是创造两岸与台湾内部对立的议题,包括在国际间用加入联合国来引发北京的反弹,凸显“二二八”来切割国民党与台湾人民的距离。促使“反对者”,包括反对加入联合国的菁英变成支持北京的统派,从而失去在台湾民众的支持;也包括质疑二二八事件伤害性与死亡人数者成为威权者的帮凶或不人道者,从而失去道德的正当性。因此,无论是理性探讨两岸关系者,或是希望理性看待国民党统治时期者,不是只好选择加入新的论述,就是选择逃离。李登辉任内的国民党的多次分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

  新的论述创造者必然会用新的话语,一个可以与传统抗衡,一个可以让人民感觉骄傲与尊严的话语来引导人民。“台湾主体性”、“台湾优先”取代了“一个中国”与“两岸互利”;“新台湾人”取代了“本省人”或“台湾人”;“民主”与“自由”成为“我者”的政治符号。

  新的论述者除了在创造新的政治符号时,还会将新的符号与旧的符号混用,以逐渐消解原有符号的意义。“台湾”与“中华民国”的混用,让地理名词的前者与政治名词的后者最后汇流,让“中华民国”必须等同于台湾。“中华民国”与“中国”的混用也只是为了安抚旧有者的心理投射,并透过“中华民国等同于台湾”的庞大话语压力,让他们最终选择放弃“中国”的话语。

  民主化以后的台湾,认同就在这样的路径与策略下,逐渐由原有的“我者”变成“他者”,产生了新的“我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