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张亚中:李白还是“我们”的李白吗?

http://www.CRNTT.com   2012-05-03 00:22:43  


 
  同一件事,不同的参与者会有不同的记忆与诠释方式。在台湾,“台湾史”还是放在“殖民史观”为基础的脉络中书写与论述,因此,如何争取或证明自己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变得很重要。在大陆,由于迄今仍然没有承认“中华民国”政府存在的事实,很难唤起台湾人民两者均为“我者”的认同,这也给了台湾政治人物创造异化史观与认同的空间及机会。

  1949年以后,在台湾的国民政府视中共为“他者”,但是视中国为“我者”。李登辉以后的台湾,视中共与中国均为“他者”。李登辉用“新台湾人”、“台湾主体性”来抚平他心中那段“生为台湾人的悲哀”的历史,用“民主”、“自由”唤起台湾人的骄傲。不过,他的智慧与格局也只停留在用“一个打压台湾的他者”、“一个不民主的他者”来强化台湾“我者”的自我认同。

  李登辉或许认为他成功地异化了台湾的国族认同,但是他应该更清楚地知道,这个异化认同背后的代价必然是永远依附美国,以及可能的潜在冲突风险。

  如何解开这个异化的局,两岸政府均应该做些努力。台北方面,在历史教育方面,应该清楚地回到中华民族的史观,而不是一味地将台湾从中国历史中抽离。马政府目前可以做的,就是尽快修正现有教科书的史观论述。由于今年九月上路在即,恐已无时间全面修订,我们建议:在现有的教科书基础上,不要再区分“台湾史”与“中国史”,而统以“本国史”称之。在教学顺序上,将先教“台湾史”后教“中国史”,调整为先教原先的“中国史”,再教“台湾史”,以还原正确的历史书写方式;第三、将原先“中国史”的“当代中国篇”(即1949年以后的中国史),增加“中华民国”的政治发展,而不只是仅介绍中共的发展而已。至于1949以后“中华民国”在台湾的社会、经济方面历史,则可以放在原有的“台湾史”中讲授。我们估计,这样的作法只要再开一、两次课程委员会就可以确定了。动一手而利天下,马政府何乐不为?

  在政治论述方面,台北要清楚地分清“主权”与“治权”概念的差别,两岸在“管理权”上可以暂时是“他者”关系,但是在“所有权”上,两岸是一体,这其实也是台湾的资产,也是台湾的权利。

  北京方面,也应明瞭到国族认同必然还是要仰赖文化的支撑,近年来中国大陆在文化上加紧传统中华文化的深化,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对于同样中华文化的记忆与拥有,将有助于未来两岸在史观上的再融合。另外,“民主”与“自由”一直是台湾在建构“新国族认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北京可以在现有的政治改革中继续前进,政治社会愈开放,台湾“新国族建构”的需要就愈为减弱。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