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北大在京扩招是制度倒退

http://www.CRNTT.com   2010-07-19 08:26:34  


 
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

  高校显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必然和所在地方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财政到土地、从水电供应到治安管理,大学这个小社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城市这个大社会。地方居民和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当地高等教育发展,而高校则“知恩图报”,为当地划拨更多招生指标作为“回报”,似乎合情合理,有何不可?且慢,我知道地方支持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本原因,但是“原因”不等于“理由”,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原因是指实然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理由则是应然意义上的正当性辩护。打个比方,获得高分的迫切心情或社会压力促使吉林松原的某些考生高考舞弊。这种心理或压力固然是舞弊的动因,但是并不能构成舞弊的正当理由;我们可以理解舞弊为什么会发生,但是并不因为这种心理或压力存在就认同舞弊是正当或应该发生的。同样,地方支持———或更准确地说,撤回支持的威胁———是高校招生地方保护的原因,但未必足以构成其理由。

  在这里,首先需要区分两大类高校———所谓的“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地方院校”是指传统上隶属于省市、主要靠地方财政供养的高校,“部属院校”则是指隶属于教育部等中央部委、主要靠中央财政供养并通常被认为“属于全国”的高校。当然,两者的界限绝非截然分明,尤其是近年来又出现了一批“省部共建”院校,进一步模糊了“省”、“部”界限。尽管如此,模糊的界限也还是存在的,至少教育部等部委重点投资建设的“985院校”在我们心目中都是属于全国的重点大学,譬如清华、北大、北航、人大、法大、复旦、浙大、武大、南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尔滨工大等等。

  部属院校虽然也得到地方政府的诸多配套资助,但是主要资源还是来自中央财政。有人说,地方支持不只是钱的事儿,还有土地、税收、水电甚至治安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其实照理说,在一个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国家,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便公有土地产权虚置、谁控制即意味着谁所有,实际控制权也应该由中央政府掌管,而轮不到高校所在的省市。当然了,中央实际上管不了那么多,城市土地的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当地政府手里,因而面对大学谈判的时候,省市政府俨然是以土地的主人面貌出现的。然而,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只是一个高校不得不考虑的事实因素,但并不构成高校必须以招生指标“回报”的正当理由;如果我们做一个网络调查的话,绝大多数人不会认同“以土地换指标”的正当性,因为大学的土地其实并不归地方政府所有。

  事实上,即便认定地方对高校的贡献,这种贡献也在很大程度上为高校对地方的贡献所抵消。北京市对北大的财政或土地方面的支持是很具体、很醒目的,但是难道北大对北京市的经济、就业、人才培养、人文环境乃至观光旅游就没有贡献吗?如果真要细算谁的贡献更大,这恐怕是一笔很难算清的“糊涂账”。既然如此,北大仍然是“中国的北大”,而不是“北京市的北大”;不仅北大,所有部属大学原则上都属于整个中国而非只是其所在省市。这些大学主要由全国的纳税人供养,因而其教育资源理应按照某种公平标准在全国统一分配;换言之,至少这些大学有义务在招生过程中履行宪法平等原则。

  地方院校主要由当地纳税人供养,因而在原则上可以照顾地方考生,但是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这种照顾也未必没有宪法上的限度。众所周知,在全国目前两千多所高校中,地方院校占了绝大多数;部属院校总共不过110所,录取考生不到总录取数的十分之一。当然,这百来所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精华,是高考白热化争夺的对象,但是这个统计数字简单表明地方院校吸收了90%以上的生源。和部属院校类似,地方院校的分布也是很不均衡的,大多数质量高的(譬如“一本”)地方院校集中在京、沪等大城市,河南、山东、四川等人口大省的地方高等教育资源却很有限;中国的现实是,广大农村没有一所大学,农村比例越大、人口越多的省市教育资源越少。这样,如果地方院校无限度地照顾当地考生,那么同样会加剧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与不公,使地方高等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为城市而非农村考生所享有,进而造成高校的农村学生比例年年滑坡。事实上,地方院校分配不均和部属院校分配不均的原因如出一辙,都不是经济与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长期人为实行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果,因而国家有义务纠正制度形成的教育资源畸形分布。要扭转这种局面,固然应该加大对农村和不发达城市的高等教育投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区均衡,但是这条路径成本高、收效时间长而收效未必显着。

  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方案是适用宪法平等原则,让地方高校也在有限程度上面向全国,而对本地考生的照顾上则有所节制。事实上,网民已经表达了这种愿望。在今年“两会”期间北大和腾讯组织的网络对话上,将近2/3的网民不认为地方高校应以招收本地考生为主,也不认为地方高校的正当目的主要是为本地学生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当时,这个看似颇为“民粹”的结果有点让我吃惊;现在看来,网民们只不过是用中国常识表达了自己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反感、对教育机会平等的向往而已。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