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碧山:黄山脚下的中国城乡互动缩影

http://www.CRNTT.com   2014-07-28 11:01:29  


 
三次人口迁入

  汪寿昌今年68岁,他穿着一件宽松的白色衬衫,深色裤子,站在碧山书局门口,人很精神。

  汪是碧山的精英分子,他1966年高中毕业,上世纪80年代担任过村委干部,并在1985-1988年担任村委书记。如今,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在合肥和南京定居,如果没有成为碧山书局管理员的话,他现在可能在南京儿子的家里。

  这家书店是外来者。今年5月,南京先锋书店在碧山开了其在省外的首家分店——碧山书局。该书局的旧址为碧山村启泰堂,当地县政府免除了书店50年的房租。

  碧山书局每天上午10点开门,中午休息1小时,下午6点结束一天营业。“现在来玩的大学生都不看书,本村人更不会来买书,书只能卖给一些专业人士。”汪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在7月16日,一个贵州游客从这里买走了1200块钱的专业建筑书。

  到碧山,逛过这家书店的还包括专业的社会研究者,其中就有哈佛大学博士周韵。正是周的质疑让碧山在网络中成为论战焦点。

  安徽大学新闻系研究生张志是左靖的学生,在被质疑的碧山计划中,左靖是另一位发起者。这几天左靖正在北京忙于策展,张志来到碧山帮助其老师做“黟县百工”的后续调研工作。这是一个旨在挖掘黟县民间手工艺的项目,通过记录民艺流程、手艺人生活等方式,将濒临失传的手艺辑录成书。

  “网上的讨论很好,左老师他们过去听到不少批评,很多都认可,其实乡村建设会有各种不同的力量,观念差异没有问题。”张志说。

  这几天,公益组织阳光文化基金会的人士也出现在碧山,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想考察这里是否具有艺术教育项目的可能,“还只是前期的考察,没有最后定。”该基金会的一位女士如是说。

  客观而言,碧山很久以来就呈现出某种多元性:人口的混杂,其半数人口均为外来移民。汪寿昌把这总结为近代以来碧山的三次人口涌入。第一次是太平天国战乱前后,当时大批战乱流民涌入碧山。

  第二次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彼时的中国正经历农村集体化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在1960年代三年饥荒时期,碧山迎来外来人口的高峰。一些来自安徽北部的农民涌入碧山。

  这股迁入潮持续到1970年代初,因为国家修建新安江水库,浙江淳安县乃至新安江上游的安徽歙县大批农民离乡外迁,当时有数十人的水库移民来到碧山定居。外来人口涌入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为求生存而尽力融入环境,碧山村一批老徽州建筑在其时遭遇破坏。

  汪寿昌将欧宁们的到来,视为碧山可能的第三次人口迁入期,“现在就只有欧宁和猪栏(酒吧)的老板真的住进来了,还要看以后的效应怎么样。”

  不可否认的是,外来者的闯入,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本地村民对古民居保护意识的提高,也拉动了古民居的价格,从过去几年的几万元到如今的二三十万元不等,已经翻了近十倍。

  方善迪今年春节后从上海回到碧山,这位61岁的村民住在碧山书局正前方的古民居中,他的长女和小女儿如今都在上海定居。

  今年以来,陆续有来自合肥、安庆等地的游客来看过方的古宅,开价几十万,问他卖不卖,“还有一个人想让我租给他,他负责所有的装修”。方都拒绝了,“小孩回来总得有个住处吧。”

  资本的力量也已经隐现。今年年初,黟县碧山休闲度假酒店项目决定选址在碧山。按照县里的规划,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352亩,建设用地约300亩,项目定位为徽文化主题高端休闲度假酒店、产权式度假酒店和专业培训基地。总投资额人民币6亿元,实施期限4年。

  此外,一个总投资1亿元的碧云老房子文化村项目,已经开工建设,目的是打造集旅游度假、休闲养生、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项目一期在碧山小学原址建设碧云古村精品区,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