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经济: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http://www.CRNTT.com   2014-07-02 09:21:32  


 
  三、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积极因素增多

  文章认为,阶段的转换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换挡与调整,但本质则是增长动力的转换与接续。中国经济能否在一个新的增长平台上良好运行,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关键在于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和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年初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局部风险开始显露的同时,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表现为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就业状况不断改善。供给结构调整将对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一定支撑,这些积极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在向新的增长平台平稳过渡。

  首先,服务业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比第二产业增幅高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服务业接替制造业,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和新的增长动力,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4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8%,比上月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邮政业、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及公共设施管理业、仓储业和航空运输业位于6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企业业务量增长明显。年初以来,剔除房地产和部分基础设施之后的服务业投资增速明显高于投资平均增速。其中,信息软件、金融、商务、科技研发、文体等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强劲。在城镇化水平提高、居民消费升级、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需求扩张潜力巨大,服务业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其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2013年,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的贡献率则上升7.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明显提高。今年以来,出口、投资增幅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消费实际增速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

  第三,就业对经济增速下降的适应性提高。随着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出现减少,新增就业压力亦相应趋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和服务业比重上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提高。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个百分点需要980亿的名义增加值,到2013年,增加到接近5300亿,是前者的5.4倍;2013年的经济增量相当于2000年经济总量的42%。同时,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容纳的就业量约为1058人,第三产业为1348人,后者超过前者约30%。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1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城镇新增就业170万人。如不考虑产业结构变化,仅就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只要达到7%,按现有统计口径就可以完成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的预期目标。

  第四,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面对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传统市场萎缩,不少企业积极探索“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等多种措施,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今年前三个月,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利润增长13.9%,超出工业企业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2.3%,汽车制造业增长29.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8.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6.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1.5%。随着简政放权、小微企业减税、工商登记等重点领域改革的推进,新注册企业快速增长,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增强。

  第五,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提高,收入差距缩小。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农产品价格温和上涨,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达到10.1%和7.2%,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下降到1 : 2.53。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