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杨东平:教育变革有赖于底层力量

http://www.CRNTT.com   2013-12-18 15:02:14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做客腾讯思享会,研讨郑也夫新书《吾国教育病理》。
  中评社北京12月18日讯/“我们总希望政府拿出一个完美无瑕的方案,大家照章执行,完全就改变了,殊不知全世界各国政府所做的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改革,几乎多是轰轰烈烈开始,无疾而终。”近日,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做客腾讯思享会,于北京彼岸书店研讨郑也夫新书《吾国教育病理》。 杨东平教授总结中国教育病根:文化决定论、制度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如何解决由来已久的中国教育问题。杨东平认为: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真正的变革力量是来自无数微小的学习型组织,希望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进入这个行业,自主应对解决问题,逐渐构成一个学习型社会,比如山西省级示范中学的“学生自主课堂”,在家上学的“家长自主式微型学校”,这才是今后真正改变教育的底层力量,是“静悄悄的革命”。以下为发言实录: 

  中国教育问题由来已久,那么多年来一直成为社会各界众矢之的,希望能破解教育难题的研究,我想归纳为三种比较主要的见解:第一,文化决定论。传统文化、科举文化、望子成龙、独生子女等,千百年来改变不了,文化决定了,这是一个深刻的传统。第二,制度决定论。今天学校所有的弊端,郑也夫说学校没有自主权,学生没有自主权,所有问题都可以推到行政体制、政治体制,至少先推到高考制度,高考不改,什么也没用,高考要改就得要去行政化,去行政化就得改政治体制,没用,十六大到十七大,十七大到十八大,十八大决定刚出来,这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号。第三,环境决定论。中国整个社会性的贫富差距很大,教育中很多病态只不过是社会中的折射,很多溃败,要求教育独善其身好像也不现实。所以要一块改,制度不改,让教育改是不行的。

  这三个主流理论毫无疑问有一定的道理。我说这三个理论时,已经站在挑战这种理论的立场上、观点上,这个理论最大的一个毛病是把每个公民置于袖手旁观的骂客或者看客的地位。这是制度文化、环境所决定的,无能为力。

  另外,围绕着这么一个制度和社会环境,总有一些地方能够打破这种关系,做出不一样的事情来,这些地方文化传统、决定性因素难道就不存在吗?比如山西晋中、安徽铜陵、邯郸等,他们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甚至包括杭州和成都整体都做得比较好,所以说这种事真的不是无解的,如果永远袖手旁观就寸步难行。

  所以我们需要一场全民族的思想解放、文化更新,建立一种教育理想共识。现在没有共识,只有对现状不满。追求的理想究竟是什么?考一个好大学,上个重点学校,如果这些是理想的话,就不用改了。如果清华、北大就是理想的话,也不用改,那么多年都没有进入世界前100名,香港这些学校差不多都进入了世界前50名。我个人认为对于新教育文化的更新和启蒙很重要,如果永远沉溺在分数至上、考试至上、望子成龙的文化中,校长、市长、家长以这种东西要求学生是不可行的。不过这个情况有些地方、有些家长开始改变,为什么今天比过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谈好的理想教育?因为中国教育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从发展阶段来说整体上已经度过了极其短缺、贫困、供不应求的阶段,现在中国高考,30个省的平均入学率是75%,差不多有10个省高考入学率超过90%,很多学校没人报名,造成浪费,已经到这个阶段。中小学更不用说,中小学的根本情况是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学龄儿童减少,比十年以前减少了1/10,还要继续减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