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国学依然是中国社会伦理的长久资源

http://www.CRNTT.com   2011-03-23 14:26:58  


 
  陈来:1993年,因为市场经济刚刚兴起,还没有充分发展,但那时已经有国学热的苗头了。

  真正的国学热是最近十年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1992年小平南巡以后,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成功,它导致了国民心理的重要变化。

  国民的文化心理跟1980年代相比,已经完全改变了。上世纪80年代时,我们是事事不如人。当时中国人在世界上取得一点点成功,就会变成全民族的大事,比如那时聂卫平下一盘围棋,都要牵扯全国人民的目光。那个时候,这些东西中国是输不起的,找不到别的东西来支撑民族的自尊。 在那个年代,我们把所有的愤懑、怨气,都喷发在祖先身上。同样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东亚、日本和“四小龙”,都是浸润了浓厚东方文化的地区。韩国最明显,它同样承受一份儒家文化,却比较顺利地走入现代化,这本身就是对那种把责任都推到传统去的想法的一种否证。

  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从1990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强。特别是在民众中,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家们,普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越来越强,这是国学热最根本的起因。

  至于引起的文化后果,从这些传统文化热现象可以看出来,就是传统文化的资源被社会各个阶层所日益重视。

  从政府的层面来讲,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再中国化”。现在对外宣示的观念,都是中国文化,正面宣示我们现在是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以和为贵”等,都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资源来加强它的合法性。

  当然不是说有了民间的国学热,才影响到中央,这是个互相联系、互动的过程。国学热虽然主要是民间形成的,但政府也没说不许搞国学热,它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学热,跟民间达成共识。

  国学热兴起的原因,除了现代化成功进行的背景外,最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建设以来,伦理和精神资源的高度匮乏造成文化真空,使得人民群众按照他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完全转向传统文化。所以,国学热不仅仅是文化自信心的表达,它反映了对现实需要的认识。甚至跟经济发展相关的管理智慧,也主要是向中国式的管理寻找智慧。企业家是最重视国学的,在中国做管理,不是用加加减减的数学符号来做的,需要学习如何在现实的中国式人际关系里面去驾驭和调节,要有中国的人学理解和中国文化的人学智慧。

  台湾可作大陆国学

  发展的借鉴

  东方早报:前段时间,山东省教育厅发文要求中小学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湖北省部分学校则推荐删节版《三字经》、《弟子规》、《劝学诗》等,对此你有何看法?

  陈来:我的看法比较中庸,应该说有其自身的理由,也不必责备。

  儿童的经典诵读活动,从总的方向来说,我是赞成的。现在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没有比较集中地学习“如何做人”的主题。传统中国文化是从小孩子抓起,“做人”很重要,现在的教育把这些阶段全忽略掉了。

  在3000年前的周代有关礼仪的经典和规定里,就已经很详细地规定了对儿童的这种教育。一直到清代,对小孩怎么教育,都是有一整套东西的。这套东西基本上是对儿童少年行为的一种训练,让他学会自我约束和适应社会的礼仪,怎样从小学会在不同的范围内来扮演自己的伦理角色。现在我们体制内的学校教育不教这个,但是老百姓觉得这个东西还是重要,他就需要这个东西。

  再比如说《弟子规》,它不仅对小孩重要,对青年也重要,甚至认为对干部也重要,有些县级的党政部门就组织干部学习《弟子规》。

  现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还在探索。 不管国家层面怎么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但是地方政府、各级干部和社会的各个层次,都明确认识到有对价值的这种需求。他们发现,在传统的很多文本里边,人们所需要的那些价值其实早已经讲得很简练、很清楚了,因此他们就直接利用这些资源。国学热的兴起,是现实的社会道德伦理和精神的需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