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恢复、重新平衡和改革 | |
http://www.CRNTT.com 2010-01-20 10:54:29 |
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第四季度,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十分明显的V型恢复的过程。一般而言,中国的统计数据夸大了投资数据而低估了消费数据,但是从季度的增长率、家庭消费、企业盈利、CPI、PPI和资产价格指标来看,中国经济确实已经从经济低谷恢复了过来。这种恢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政策、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投资以及货币供给的增加。 但是,即使中国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其恢复过程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本,那就是政府的刺激经济政策有点过度,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通胀压力,家庭部门的消费还是不足;其次,中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存在着泡沫,这使得后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操作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后危机时代,我认为政策将会出现转变。为了应对美国次贷危机,中国政府增加了信贷,但是大多数信贷都投入了交通部门,比如铁路建设、公路建设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两年,货币增长率和信贷增长率会逐渐减少,而2010年的信贷增长目标已定为18%。信贷增长将会是未来几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恢复、重新平衡和改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问题,当谈及重新平衡问题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都应当被关注,两个国家都应该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进行一定的调整。具体到中国问题,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考虑。从供给面而言,产能过剩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目前中国有超过10个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经济结构急需调整,这也将会是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从需求面而言,经济的重新平衡面临着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地区间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地扩大。第二个问题是收入分配的不均。目前,国家更多的资源被分配给企业,而不是劳动者,这使得收入分配更加不均而且,由于当地政府的主要目标依然是GDP增长率和税收收入,这个目标将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发展服务业是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提高劳动力收入的途径之一。第三个问题是土地流转的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在不断继续,更多农村的土地会被转化为城市土地,处理好农村土地征收和转让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关键因素。第四个问题是劳动者收入形式的单一。目前,中国劳动者的收入主要是工资收入,资产收入在劳动者收入中所占比重十分小,这使得中国的广大劳动者不能分享到国有企业所产生的巨额利润。 在过去30年间,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城市化和私有化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最近这几年,改革的步伐有所放慢,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没有了改革的压力,在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进行改革比维持现状具有更大的成本。但是,在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后,不进行改革而维持现状的代价开始出现,重新开启改革进程的时机已经到来。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过去30年改革成功的经验并不表明中国发展模型是最好的,对于不同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会有所不同,因此,当中国重启改革进程时,改革的措施应当是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改革议程中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政府应当转变其在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经济应当从政府导向的经济转变为市场导向的经济,所需要政府做的仅仅是提供必要的公共品。 第二,放开要素价格,比如土地、劳动力、能源、自然资源和资本。对于前四种要素,逐渐地使价格自由化是解决的办法,否则长期以往,要素价格将会严重扭曲资源的最优配置。对于资本价格,我认为,当前资本账户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外汇机制。其实早在2005年,汇率机制就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引入BBC(Band Basket and Crawling),即允许汇率在一定幅度内,盯住一揽子货币运行。但是,即使最后人民币升值了7%,事实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存在一揽子货币,最后外汇机制又从BBC转变到固定汇率制。因此,中国应当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比如,给定一个真实的浮动区间,引入市场因素使得真实汇率能够被发现,资本价格改革将会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 第三,国有企业让利于民。国有企业应当是由整个国民所共同所有,而不是仅仅由政府所有,目前,国有企业的利润往往是上缴给政府,这一点是与国有企业宗旨相违背,中国国民应当从国有企业获得收益,我认为将国有企业的利润转移到国民中来有两个办法,一将国有企业的资产转移到中央银行和相关的基金,二是将其转移到资本市场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