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台湾政策法案与割据逻辑

http://www.CRNTT.com   2022-12-26 00:03:16  


 
  除“外交承认”条款之外,美国国会和行政部门可能在很多问题上“扮黑白脸”相互配合。如增加军事防务介入、经济自由化和国际空间加强等方面,二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双方都愿意在军事介入方面更显强势,推动美台同盟的指向更加明确。因为美国在深化和构建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和美英澳三方安全伙伴关系,推动核潜艇成为南海地区军备竞赛重要内容的同时,与台湾当局的军事合作也趋向常态化和制度化,试图完成对中国的围堵、防范与打击的军事准备。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杨永明直指这项法案是“台湾实质承认与代理战争法案”,实际上美国就是要发动一场台海的代理战争,该方案在根本上就是军事接管法。⑤这些都事实上让台湾的法理定位更加模糊化,以“一中一台”来暗中替换“一个中国”。⑥“台湾政策法案”是对现有法律文件中美国对台政策的汇编,并无太多创新或突破的地方,有的行政部门希望通过国会立法,以所谓民主之名为自身的政策转向提供背书,进而增强所谓合法性。

  三、国会立法塑造国际秩序的法治话语?

  众所周知,二战后的国际法秩序是在美国推动下建立的,按道理说美国应该维护联合国宪章和相关国际法的权威。国际法尤其是国际条约是一个国家的法律承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信誉,尤其对作为大国的美国来说,这些是符合其国家利益的。然而,国际法在规范层面具有碎片化和模糊性,与美国的主张等现实面的张力越来越大。“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与法律“护栏”,但是美国近年却愈来愈重视“与台湾关系法”与六项保证⑦,强调台湾的主体地位不受影响。美国虽然一直操弄台湾问题国际化,但长期以来面临着国际法的拘束,没有跳脱出干涉中国内政的范畴。所以,美国要建立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而这里的规则主要是美国的“家法”及其主导的“帮规”,并将之强加于世界人民头上。这背后日益充斥着霸道、偏执的对抗思维,认为中国不仅是最严峻的长期挑战,更是唯一兼具重塑国际秩序意图和能力的国家。因此,美国极力构筑有利于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的国际环境,转化为“民主VS.专制”的叙事框架,试图以此污名化中国,获得盟国和国际社会的支持。⑧美国掌握了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在美国的推动下,北约在文件中将中国视为“系统性挑战”。然而,二战以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也在国际社会上始终如一捍卫一个中国原则。王毅外长指出:“联大第2758号决议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彻底解决了包括台湾在内全中国在联合国以及国际机构中的代表权问题,也彻底封堵了任何人、任何国家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任何空间。”美国置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于不顾,公开质疑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等行为,以危害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手段来遏制中国,反而给中国贴上“国际秩序挑战者”的标签,藉机打造以围堵中国为目标的“热爱自由的国家的全球联盟”。⑨一旦中国准备采取军事行动捍卫国家主权时,美国就以所谓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繁荣作为借口介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说,任何国家都不能以武力重新划定另一国家的边界,这同样也适用于台湾问题上。美国不能以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掩盖或绕开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将台湾进一步武装化和工具化。随着美国若在这么明确的国际法秩序面前都要改变美台关系,那么其在乌克兰危机等问题上对国际法的言说自然就显得苍白无力。乌克兰危机发生后,美国极力将乌克兰与台湾地区进行对比,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有选择的信息传递,来影响国际社会对台湾问题的认知,成功将台湾问题作为国际议题推出。这样一方面可以将美国行为正当化,直接将所谓的普世价值法律化和司法化,避免国际社会一个中国原则的框范;另一方面藉台海议题强化意识形态对抗,建构所谓基于价值共识的国际环境,巩固盟友或伙伴关系,推动国际社会分群,让西方国家民众自以为占据了道德高地后,理所当然地敌对和仇恨中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