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台湾政策法案与割据逻辑

http://www.CRNTT.com   2022-12-26 00:03:16  


 
  近年来,美国各群体的撕裂日益明显,政治极化愈演愈烈,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大行其道。所谓的民主与自由只是政治精英用来包装虚伪承诺的借口与空话,在实践中作为排外和封闭的政治言辞,以便赢得周期性的选举。因此,选举民主逐渐成为民粹主义的发泄渠道。在特朗普时期,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力下降,“美国优先”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和美国的盟友体系,直至拜登上台后采取系列措施改变美国的国际环境。然而,拜登政府在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的错误道路上走得更远,以意识形态为名打造话语阵营,包装对抗战略意图,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大陆政治上对抗、军事上挑战与法律上否定的格局已经形成。当然,这反而加深了美国的通胀,致使美国民众的生活更加恶化。

  为获取短期的政治利益,美国政治精英忽视内部治理的症结,将美国面临的问题归结为中国的发展。语言不是现实苍白的折射,相反,是价值及其符号形态的建构,是理解和创造现实的钥匙。这些精英找不到解决方案,炮制了所谓“民主自由VS.专制威权”的话语框架,影响舆论,操纵民意,将反中操作为政治正确进行政治动员。二分法使得选民也只有选立场、靠边站的份,不断以感性而非理性来看待美国存在的问题,也是对美国民众进行中国的认知塑造。原来在台湾问题上相对具有共识的选民日趋分化。很多国会议员在面临中期选举压力时,为博取民众的支持,对“台湾政策法案”各有盘算,即使相关主张比较极端,也不必为此负责。“选民意愿和选区利益对国会议员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绝大多数国会议员都想在下次选举中连任,因此如何为本选区捞取利益和争取选民也是他们在国会活动时的主要着眼点之一。”①在民粹主义的推动下,议员借助台湾问题塑造所谓对抗强权的形象,不断攫取意识形态对抗红利。他们藉台湾问题对中国进行各类制裁、造谣与抹黑,频频访台提高自身身价,来吸引选民的注意力,“访问台湾”显然成为部分政客获得曝光的机会和利益必备的行程,他们仿若过江之鲫。美国国会议员纷至沓来,比试谁更强硬,藉此累积政治资本。如果中国大陆给予制裁,他们反而更能向选民展示其功绩,可谓无本万利。

  一直以来,美国国会存在所谓“友台”势力,这些议员很多长期得到台湾当局的利益输送,在国会中通过法案方式推动美国对台政策发展。这也是台湾当局倒逼美国政府的重要机制。民进党基于选举利益及政客本能,试图利用日益竞争的中美关系,将“台独”从乌托邦变为“伊甸园”。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在“去中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积极利用美国政府在对台政策转变的机会,试图将不可能的“台独”主张获得美国支持。与美国政客联手操作下,民进党当局将这个“假问题”当作美国选举的真议题进行操弄。所以,民进党当局在背后大力鼓动“友台”议员推动涉台法案,所谓的驻美代表萧美琴积极活动,一时间议员竞相提出各种“挺台”提案,尤其以“台湾政策法案”的象征意义最大,试图彰显台湾地区所谓的主权地位。在这一背景下,民进党当局对“访台议员”来者不拒,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利益输送,换取议员在国会支持涉台法案。民主党籍的梅南德兹和共和党籍的格雷厄姆作为共同发起人,4月曾率团窜访台湾,当时表示希望台湾采购波音飞机;6月联手提出“台湾政策法”草案,并令法案顺利排上议程,8月华航董事会就决定,订购16架波音787-9客机。格雷厄姆是南卡罗莱纳州选出的参议员,该州是波音787型客机工厂和交货地所在。因此,“台湾政策法案”在民进党当局的鼓动下,赢得跨党派相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