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王贞威:“台湾主体意识”的权力化过程

http://www.CRNTT.com   2014-10-12 10:42:19  


1949年国民党台湾社会民生影像
  中评社北京10月12日讯/“20世纪中期以来,当代西方哲学思想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转变。其中之一就是在文化意义的背景下对知识、言谈、真理和权力关系的独特而全新的探讨。”福柯权力知识观(power/knowledge)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政治观念和知识论立场,为我们分析当代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本文尝试以福柯的权力知识观为视角分析“台湾主体意识”逐渐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话语的过程,即它的权力化过程。“台湾主体意识”,是当前台湾社会最为重要的心理文化特征,已成为台湾各主要政党及民众普遍认可的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分析其产生与演变的过程,研判其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台湾社会的脉动,理性客观地看待台湾社会政治情感的变化。
 
  一、分析视角:福柯的权力知识观
 
  自哲学诞生以来就以寻求真理(普遍客观性)为己任,探求世间万物之所以如此的本体论根源。“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指出,知识是权力的工具,因此知识随权力的增长而增长。福柯则进一步否定了知识、真理的‘客观性’、‘纯洁性’,认为权力与知识是直接相互蕴含的。权力不是知识的障碍,权力产生知识。同样地,真理无疑也是权力的一种形式,从而为知识—权力观的当代反思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福柯的权力是一种泛化的权力观,权力不再是统治阶级或者统治机构才具有的权威,权力主体也是多元化的。权力是生产性的,生产知识与真理,并利用所塑造的知识系统规训(discipline)整个社会。“福柯反对从合法性探讨权力,而主张从压制和约束的角度看待权力。福柯试图表明权力是一种‘约束技术’,而这种‘约束技术’同知识和真理有关。”
 
  传统政治学认为,权力和知识是不同的领域,甚至于是处于没有交集的平行关系。权力追求的是利益,知识追求的是真理,但在福柯那里权力与真理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权力与真理具有双向循环的关系:权力产生真理并维持真理,真理也产生权力的效果。”“一方面,权力在知识层面同利益层面一样会产生出后果,即权力产生出真理的效果。另一方面,真理以权力的形式发挥其功能,并且传播权力的影响,即真理也产生出权力的效果。没有知识,权力无法运作;没有真理权力无法实行。真理为权力立言,权力以真理的名义行事。”可以说,在福柯的意义上,权利与知识(真理)已深度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权力—知识的复合体,而这一复合体的依托形式或者说载体就是所谓的话语(discourse)。

  话语是权力和知识的根基,成为真理的话语同时也就具有权力的属性,此时所谓“真理”已无关乎客观性与否,而是一种普遍约束力的话语权力。话语生产是权力生成的起点,当然在话语的塑造过程中传统的政治权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传统权力会出于自身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要求尝试决定话语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权力与真理的组合体渗透在整个话语的发展过程之中,并随着话语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话语往往以概念的形式出现,形式逻辑的空洞使得话语内容具有争议性和模糊性,不同的实践主体尤其是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机构和政治势力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诠释形式性的话语概念,以“为我所用”,自然而然也就会出现对话语权的争夺。在争夺过程中,话语的内涵会逐渐进入一个由模糊到逐渐共识化的过程,某一话语其形式与内涵会在特定群体中自然分配,并取得某一群体的认同,话语形式与话语内容达到自我的同一性。具有特定价值和群体属性的话语会成为某一群体自我控制和凝聚意识的精神纽带,同时也是界定与对抗他群的群体标识,此时话语已具有权力属性并实施权威。但随着不同群体和不同话语塑造者的交流和妥协,话语会有一个新的再生产过程,开启新一轮的权力化进程。接下来以“台湾主体意识”的话语塑造过程为例,阐述话语的权力化过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