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王贞威:“台湾主体意识”的权力化过程

http://www.CRNTT.com   2014-10-12 10:42:19  


 
三、“台湾主体意识”话语的权力化过程
 
  “福柯将真理理解为关于陈述的生产、控制、分配、循环和操作的程序体系,因此真理是一种制度。真理作为制度,意味着什么东西被视为真理是由权力决定的。”“台湾主体意识”作为一种话语体系,在当今台湾实质上充当着“政治真理”的作用。各主流政党都在积极响应,并结合自身利益和价值判断提出自己的论述语言。同时以“台湾主体意识”作为评判政治活动的根本标准,形象化的政治语言就是“爱台”还是“卖台”。所以,“台湾主体意识”作为一种福柯意义上的真理(知识),其成为一种控制性话语体系并具有政治规约能力的过程,也即权力化的过程,应当涉及话语陈述的生产,话语的控制和分配以及话语的反馈与操作等过程。
 
  (一)“台湾主体意识”的话语生产
 
  “台湾主体意识”话语的生产是一个具有多元主体、跨越多个历史情境的复杂的心理“化学反应”过程。以下四个方面是该话语产生的重要环节和基础:
 
  (1)话语塑造者的有意与无意
 
  “福柯认为,权力并不源于某个中心,权力是多元的,来自于各个地方。”“台湾主体意识”这一话语的塑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间有故意操纵也有无心插柳。日本殖民政府、台湾人群体、大陆方面、国民党及其当局、以民进党为代表的本土政治势力等都主动或无意间参与了这一话语的历史塑造过程。概括而言,可以说,“台湾主体意识”的权力化过程是在近代中国政局发展变化的大格局下产生的。清廷割台,使得台湾人经历了与大陆完全不同的历史境遇,“台湾民主国”的自立尝试更让台湾人有了团结保台的自主意识,这是“台湾意识”得以产生的重要节点。国民党的反共教育、李扁二人的煽动与扭曲、两岸60余年的分离与国际空间的对抗则使得“台湾意识”注入了反共的对抗意识与受打压的悲情意识。
 
  (2)台湾内部省籍情结的原发与流变
 
  光复初期,台湾百姓对祖国是抱着极大的希望,对回归祖国也是欢欣鼓舞。但来台接收人员的不法行为却让台湾百姓倍感失望。这些接收人员中出现了不少害群之马,他们“只顾着填饱私囊,猛搞他们的接收财,甚至开始鱼肉敲诈一般台湾老百姓。这些恶行终至累积成为民怨”“已习惯于守法和循法而办事的台民,当然看不惯来自于无法无天、又贫困又落后的大陆歹徒之做法”。台湾学者戴国辉对此时台民的群体心理有精准的描述,他们“对祖国的强烈愿望及期许逐渐落空,继而生起失望、绝望甚至于怨懑,这些累积成堆变为干柴,由缉私烟而惹起的星星之火点燃了干柴,遂有我说的民族病态的大悲剧发生。”“二?二八事件”的发生有其难以避免的必然性,当时积结的民怨迟早爆发,这也是台湾所谓“省籍矛盾”的原始生发点。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后,在台实施戒严体制,搞白色恐怖统治,同时实施中国文化的普及教育,一定程度上压制或消解了台湾人的“台湾意识”。在李登辉执政期间国民党逐渐向本土化靠拢,陈水扁在执政期间更把国民党和泛蓝渲染成外省人的代表,把国民党政权扭曲成外来政权,而把自己塑造成台湾人的代表和台湾政权本土化的象征。挑弄省籍和族群矛盾成为陈水扁时期屡试不爽的政治伎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