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历史辨析:该不该痛批“焦土抗战”?

http://www.CRNTT.com   2013-05-11 11:18:28  


焦土抗战:1938年长沙的焚城之灾
  中评社北京5月11日讯/八年抗战中,最激励国人的悲壮口号,莫过于“焦土抗战”四字。但1938年国军在长沙放火烧城使数万国人蒙难而基本无损于日军之后,此一口号就屡屡遭人诟病。

  “焦土抗战”政策的成败究竟如何?该不该谴责?腾讯历史日前登载专题文章《该不该痛批“焦土抗战”?》:

一、“焦土抗战”口号为反对不抵抗和消极抗战而生

  应该说,“焦土抗战”之所以会成当时国人的共识,实在是因为当时敌强我弱之际,于种种主张当中其乃最悲壮、最能激发民族志气、彰显民族精神的口号。

  1、主战派核心李宗仁首倡“焦土抗战”,痛批五种消极抗战观点“焦土抗战”这一口号乃是李宗仁首倡,作为对日主战派的核心,他在1936年4月17日对记者发表关于中日问题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焦土抗战”:“目前中国所最迫切需要者,为整个民族救亡问题,为保卫中华民国领土主权之完整。必须发动整个民族解放战争,本宁愿全国化为焦土,亦不屈服之决心,用大刀阔斧来答覆侵略者……中国之生死存亡,全系于中国本身之能否抗战。全在我国大多数军民之能否觉悟,与军政当局之能否领导,上下一致,本焦土抗战之精神,毅然决然为民族解放战争而牺牲奋斗之一点而已。”

  而李宗仁之所以提出这一悲壮口号,乃是因为当时弥漫在国民政府军政界的“不抵抗论”, 1937年1月1日,李宗仁在《东方杂志》新年特大号上发表《民族复兴与焦土抗战》一文,痛批了五种倡导“不抵抗”的观点:“夷考此种不抵抗论之产生,不外基于下列各种观点,第一、认为国际条约正义公理之可恃,故吾人与其以自力牺牲抵抗,毋宁向国际列强申诉,或乞灵于国联盟约,或乞灵于华盛顿公约或凯洛格公约,期能在国际势力干涉之下,以确保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之完整;第二、认为日本以一蕞尔小国,决不能并吞中国全土,其侵略欲望,或仅在于边疆局部利益,一侯欲望满足,中日关系即可调整;第三、认为中国国力不充,实不堪与日本一战,与其抗战召亡,毋宁忍辱和平,徐图准备;第四、认为中国内部尚未臻于统一,共匪尚未肃清,实不能与日本作战,必须侯内部彻底安定,然后始能对外;第五、认为日俄、日英、日美之冲突日益尖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爆发当在不远,故中国此时必须隐忍自重,以徐待国际机会之到来。基于上述各种观念之交互综错,于是构成中国数年来不抵抗之事实。”因此李宗仁大声疾呼:“必须坚决反对依赖论,准备论,机会论,唯武器论,物质对比论等等,一切不抵抗论。……要救国,首先要树立自信心,自信自勉,下一个最大的决心,这个决心就是持久战的决心,就是焦土抗战的决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