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先生》的背后 | |
http://www.CRNTT.com 2012-07-16 15:40:57 |
先生 时代的背影 2012年07月13日13:59 一种称谓,一部纪录片,一种期许 “先生”二字,无论今日应用得如何广泛,但在邓康延这里,它是“一种称谓,一部纪录片,一种期许”。由深圳市越众影视公司出品的10集纪录片《先生》,分别以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10位大师为传主,穿越时空,再现先生们的人生历练、思想伦理和个性修为。 再不纪录人去景失 记者/刘春甫 邓康延,曾任《凤凰周刊》主编,现为纪录片制作人 胡适,字适之,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台湾作家张大春为《先生》题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梅贻琦,字月涵,师承张伯苓,有学生沈从文、杨振宁、汪曾祺等,1931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梁漱溟,国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竺可桢,字藕舫,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 记者:拍这部片子,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邓康延:每一位先生都是个性分明、风骨卓然的,不管是早早去世的、留在大陆或去了台湾的。每个人都足以辉映后世。他们有跨越中西的学养、端庄的人格,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是活生生的,有个性、有癖好、有担当,在兵荒马乱或是浮华喧嚣中,保有民族文化的定力。他们的普通生活记下来都栩栩如生、熠熠生辉。这不是装出来的,或被人做出来的,他们入世又出世,浑然天成。 记者:您从他们身上主要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邓康延:胡适的儒雅理性可能遭激进主义一派骂,梅贻琦点滴务实办校又可能让人小瞧,晏阳初的俯身乡村平民教育可能会让现今名校教授们不屑一顾。比如说梅贻琦后来办新竹清华,不求大只求符合教育规律,先办研究所,扎扎实实办到现在,在世界的大学排名,远超过规模、人力、国家投入都大得多的北京清华母校。纪录片就是要摆事实,少讲道理。 记者: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拍纪录片其实是不赚钱的,您是如何一直坚持的呢? 邓康延:我会告知公司新来员工,这不是个赚钱的行业,能维持拍片就是赢。纪录片是时间的沉淀,时间越长越耗力耗钱,而其价值也在时间的推移中显现。难,拍的人就少;拍的人少,就越发需要。一些人或事再不记录,就可能人去景失、混沌一片了。此外,实际操作中,政策上的规条,内容上的不及电影电视剧的花哨轻松,播出上的平台稀少,播出收入低廉的收支失衡,都是纪录片的困境。好在有深圳的文化基金补贴,一些企业友人赞助,我们再做点商业片勉强维持。业内友人看我们已做了上百集片子还能喘气,已觉得像奇迹。 记者:《先生》之后接下来您准备拍什么? 邓康延:10集《先生》是说人,下一部10集《教育启示录》是说事,希望能对当下教育有所触动。已启动的10集《黄埔军校》是我们与深圳广电集团联合出品、与台湾纪录片前辈陈君天先生联手制作的。还有12集《民间》,梳理本城的各类民间组织和机构,他们走在国内城市的前面,是公民社会的雏形,是社会变革的力量所在。民间力量当然应该有民间影视来见证。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