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把南京弄丢了

http://www.CRNTT.com   2011-12-24 10:24:30  


 
对南京,他依然陌生

  尽管在《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讲故事的能力比以往强了,传统的起承转合在片中都有所体现,然而令人有些不明白的是,南京大屠杀在日军攻陷南京后第二天就残酷地开始了,从影片开头的巷战说明,那是南京沦陷的第一天,但玉墨、书娟她们被困在教堂之后,连续几天时间竟无人晓得她们这座城市经已发生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不是有个为了营救女儿书娟而奔走于外面与教堂之间的汉奸爸爸么?为何他没有向约翰透露这样的信息?难道他竟连这样一个同胞惨遭集体屠杀、数万妇女惨遭强奸的惨剧没闻没问?难道他不担心这样的悲剧也出现在女儿和她的同学身上?教堂里没有一个人会担心他的家人,女学生们也没有一个人说出外找爸爸妈妈,这合理吗?也即是说,本片对教堂以外的事没有作任何交代。好像这个惨剧连对白都用不着交代了,制片者、编剧和导演是否都认为,观影者都知道这样一件事,因此就可以连提也不提!因为观众“被知道”了,所以说纯粹地只讲述“教堂故事”就已足够,而无须重现这场悲剧?

  可能有人会认为,作为幸存者的书娟,她不是曾以旁白带出了惨剧的信息、作出交代了么?正因为此,我才会在前面以“仅仅变成为一个被隐退了的含糊背景”这个说法指出这方面的过于薄弱。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本片现在这样的叙述是狭窄、肤浅和仅在不及其余地就事说事。如果是这样孤立地叙事的话,那这座教堂及其故事也可以出现在北平、上海或广州,为什么一定是南京?—必须再质疑一次:为什么一定是南京?

  1937年的南京是特定的,是不可变更的和不可被替代的。南京作为中国被外国侵略者蹂躏最为惨重的城市,作为那个时候的中国首都,她遭到如此暗无天日、惨(笔者在本文已用了N个惨字,可是又有哪个字可能取代它?)无人道和人神共悲共愤的劫难,可是本片的主创好像只有兴趣于教堂内发生的一切,教堂外面的这座石头城、那一片浸血的废墟,可以熟视无睹。如果可以用一句成语形容,本片无疑是一叶障目。这是否就是张艺谋看待南京的视点?

  《金陵十三钗》的票房一定会很好。我多次说过:凡是能够吸引女性观众入场的电影一定是卖座电影。何况是可以令女性观众哭得一塌糊涂的电影?然而就是这样,观众在抹泪的同时便会忽略了剧情上的硬伤。除了如前述铺垫不足,影片开始不久,李教官将一位受伤小孩交托给十三“钗”照顾,其中一“钗”视其为弟弟,可是,当小孩伤势越来越重时除一众束手无策外,就连玉墨这个平时最有胆色、颇有主见的性格在这时忽然不见了,她不再像对着当初色眯眯的约翰那样有把握地要求对方想办法弄些什么药为抢救小孩作最后努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孩死去。影片中段两个“钗”居然可以轻易逃出教堂回到胭脂地找她们要找的东西(但导演却好像忘记了就连神父出门也被守敌日军严查盘问),这两“钗”居然好像不知道外出的凶险(南京城内血流成河),外出仅仅是为了寻回一副琴弦和一对耳环?倘若是这样轻易就逃出教堂的话,后面女生们的逃走又何必大费周章?最后两人一如观众想象的那样遭最残忍地杀害。类似这样催人泪下的煽情和揪心设计,也达至影片追求的效果。如果能够通过细腻加细节而达至动情而非硬销,当会更佳。

  1937年的南京是个不容易处理的题材,虽然曾经至少(连本片在内)已有十几部这样的影片出现,个人认为,最出色的仍是《南京!南京!》。张艺谋触碰此题材,让我们看到他进步(主要在叙事上)的同时也再次看到他一旦离开他最熟悉的人文环境的时候,仍然缺乏应有的大气,以致在审视南京这样重要题材的时候,他没有站在更高的高度来俯瞰这个中国现代史上最凝重的事件,反而显现出了狭小的格局。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虽然属于虚构,也正因为这样,这个故事给了张艺谋更大的创作空间,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更好地把握。简单来说,对南京,张艺谋仍然有着认知上的距离;对南方,他依然陌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