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把南京弄丢了

http://www.CRNTT.com   2011-12-24 10:24:30  


 
  原因是什么?如果可以连同影片公映前的宣传结合着看,宣传上的卖点放在“床戏”和主要角色“玉墨是谁”的神秘感上,其实所谓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在本片展现出的不过是臆想式的描述,12月寒冬的南京(何况70多年前地球远未变暖),玉墨和她的姊妹们不是袒肩露臂,便是穿着单薄的旗袍在镜头面前摇曳生姿,一曲幽怨、悠悠的《秦淮景》,令花容月貌的十三钗穿着色彩鲜艶的旗袍,以接近MTV手法大肆表现,尽管意图仍在极力营造悲恻,可是,这与困在冷嗖嗖、空荡荡的教堂并忍受饥寒交迫的事实全然相悖。

  我并不同意有批评说《金陵十三钗》是“情色爱国主义”这个有点过头的说法,我倒是宁愿认为,老谋子是陷入了一个“陌生”的误区,即他的审美出现了异化。换言之,对“悲情城市”南京那发生在74年前的人类大悲剧,在电影中仅仅变成了一个被隐退了的含糊背景。

  “教堂故事”成为南京悲剧中的一个截取,当然可以;“神女”后来变为“女神”,同样也没有问题。但不能因为场景限制就将应有的、更具视野的描述或象征丢掉了。遗憾的是,《金陵十三钗》正是在这方面没有能让我们看到创作者在宏大叙事架构下应有的表现。近年来出现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有《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前者以大叙事手法接近全景式地描述南京沦陷后的悲剧和人性反思,后者则叙述了发生在南京的“辛德勒名单”。从比较简单的人物设计上看,《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南京!》都出现了所谓汉奸角色,恰巧的是,这两个汉奸爸爸都有要拯救的女儿,但是,这两个汉奸刻画就完全是两个效果:范伟在《南京!南京!》中所饰演的汉奸爸爸,其窘态显然立体得多;但曹可凡在《金陵十三钗》里面饰演的汉奸爸爸则显得简单化、扁平化。因此具体到汉奸这样的特殊角色,对其人性描绘表现,范伟扮演的角色会更立体。同是妓女,《南京!南京!》里的江一燕的角色塑造就很不一般,当日军要在被囚女性群中找人“慰军”时,江一燕缓缓地但坚定地举手“应征”、从“神女”蜕变成“女神”这一形象的形成,简练有力,让人留下极深刻印象。

  从微观配角人物到故事结构核心,看得出《南京!南京!》的导演陆川是非常刻意地在营造人性良知与战争中的冲突。中泉英雄饰演角川这个角色的出现,可见陆川用心良苦。因为像这样一个与我们看惯了的残忍凶狠的侵华日军形象大相径庭,角川更像是日军的一个异类。类似的角色从未在任何抗日战争题材影片中出现过。能够以这样形象出现的日军并以他的角度去看这场战争,实在是一次突破。而这个突破的意义在于中国新一代电影人终于出现了带有国际眼光的胸襟和视野,而不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是“中国不高兴”的无知和盲目愤怒。对于出生于七十年代的陆川具有这种观念,很不容易。

  反观《金陵十三钗》则从开头“抵抗的南京”很快地就被后面“被污辱的南京”所消磨,整个故事浓缩成了在约翰这个假神父庇护下的挣扎—我的意思是说,约翰这个殓葬师从原来像是个小混混般的美国人过渡到成为负有“神父”责任的担当,还是太简化了点。不可否认那名小女生在遭日军强奸时堕楼身亡给了约翰巨大的剌激,让他惊愕、恐慌的同时也带给他惊恐过后的冷静、反思,作为男人,作为非交战国国民身份并且是“神父”这样一个神职人员,他做到了挺身而出,但问题出在之前并无铺垫,哪怕是之前加入一些他具有担当个性的描述也都没有,后面当他剃光了胡须、再穿上神父服装成为“帅哥神父”,这样的转变未免就很急促,缺乏说服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