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袁伟时:文化保守主义不可取

http://www.CRNTT.com   2011-01-04 12:41:50  


袁伟时教授
  中评社北京12月29日讯/“(中国)现在缺少的是公民的自觉,培育独立的公民才是关系到中国前途的关键……没有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笼统地讲文化保守主义是错误的。这个公式没有普遍性。”以下是燕山大讲堂高级编辑杨子云对袁伟时的专访“袁伟时:没有自由、民主,文化保守主义不可取”:

嘉宾介绍:

  袁伟时,中国近代史专家,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曾任中山大学中山学院院长。著作有《中国现代哲学史稿》、《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 、《路标与灵魂的拷问》等。主编《现代与传统丛书》、《荒原学术文丛》、《牛虻文丛》等。

访谈目录:

  如何理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儒家传统的独特价值

  如何理解儒家的责任和担当

  陌生人时代,宗法血亲有优越性么?

  儒学是否会构成中国走向现代的阻碍

  如何理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子云:很高兴能接着和袁老师讨论这个问题,袁老师的忧虑就是觉得我们现在对传统过度美化可能会影响现代性转化。我想知道,西方国家从中世纪逐渐走到现代,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是怎么处理的?我的理解,在西方他们有宗教信仰,所以相对上帝来说,每个个体是独立平等的,所有人在神面前是平等的、独立的,而我们的知识分子是附属于王权的。杜老师(即杜维明)刚才说到中国知识分子有相对的独立性,怎么去理解这种相对独立性?

  袁伟时:原来的中国知识阶层是整个宗法专制体系里面的一个部分,杜先生讲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批判性,是里面一个很微弱的反映,它没有形成系统的、在社会结构上很强大的对王权的牵制力量。中国的知识阶层的独立性,我想是在国家面临灭亡危机时,他考虑救国,在救国时,他就想到要理清思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动机。

  另外一个动机就是中外比较。打开国门以后,西方的历史和现状慢慢传到中国,这样就有了一个比较,特别是现实的冲击。“鸦片战争”中英国将天朝大国打败了,那就要反思。不单是鸦片战争,后来整个19世纪六次战争见证了这点,让人不得不反思,特别是在英法联军以后。我们通常讲越是鸦片战争的时候就越具杀伤性。从英法联军开始,中国就比较系统地兴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由对中国传统的反思得来,但是它真正最后觉醒,以至于形成一个强大的知识阶层,是“义和团运动”招致八国联军以后。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以后,知识分子站起来大声疾呼,这是一个反映。但是这之后还出现了“义和团事件”——传统文化负面作用集中大爆发。一直到“义和团事件”以后,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中国的知识阶层在那个时候才真正惊醒过来。那个时候推行改革的阻力就相当小了,才有20世纪的37年比较良性的发展的时间。这是两个很大的动力,一个是国家危机,另外一个是中外对比。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