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艋舺》:“史上最文艺”黑帮片

http://www.CRNTT.com   2010-03-26 11:40:13  


 
  这样的背景下,《艋舺》能够在开拍前一年就先确定好2010年春节上映的档期,其意义不啻于一场革命。

  2009年2月,《艋舺》制片人李烈拜访三大发行片商之一、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台湾分公司总经理石伟明,主动提及该片规划。石伟明说:“如果你们能把片子做得让观众有‘哇!’的感觉,就让你们上春节档。”

  为了这一个“哇!”字,钮承泽、李烈几乎完全修改了《艋舺》的拍摄策略,无论资金、演员还是销售的规格计划,全部变成“大片”的模式。李烈说:“我们算一算,三千万做不出‘哇’的感觉,至少要五千万……我们一路上就拼这个东西。” 最后他们找到了六千万台币投资。这意味着与戏院分成之后,如果还想回本,《艋舺》至少要冲出一亿五千万台币的基本票房门坎。

  所以从一开始钮承泽就知道《艋舺》必须大卖,或者说,整部电影所有环节的选择都建立在一个毫不含糊的假设之上:如果这样做,观众会乐意买账。

  原始创意来自周杰伦

  《艋舺》的剧本在钮承泽手里已经有五六年时间,是他与前女友曾莉婷的共同创作,但最初的灵感却来自周杰伦。周杰伦早在还没拍《不能说的秘密》时,就已经打算拍摄一部以台湾黑道为题材的电影,2004年的一天,他给钮承泽打电话:“豆子(台湾影视圈人对钮承泽的昵称),我们拍一部你小时候那个年代的故事,名字就叫《艋舺》吧!”

  1966年出生的钮承泽,9岁便进入演艺圈当童星,1983年17岁时因出演朱天文、侯孝贤编剧,陈坤厚导演的《小毕的故事》,以及侯孝贤早期代表作《风柜来的人》,红遍全台湾。周杰伦所指的“你小时候那个年代”,便是钮承泽最青春恣意的1980年至1990年。

  而“艋舺”,指的是台北市西区,今天称作“万华”的一带,那里是整个台北市的发源地。从清朝到日据时代,艋舺一直都是台北最热闹的商业中心,所有货物都从艋舺上岸,这里人口密集,鱼龙混杂,同时也香火鼎盛。生活在艋舺的主要是讲闽南语的台湾本地人,称为“本省人”,在庞大利益背后也滋生出角头林立的本地帮派。

  被钮承泽称作good old days 的80年代,对艋舺而言也有着特殊的意义。1987年,在台湾延续了三十八年之久的戒严令解除,整个社会无论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突然变得宽松,外省帮派兴起、枪支开始泛滥,造成艋舺各方势力重新洗牌,延续几个世代的伦理与规范开始崩解。

  钮承泽脑海中涌现出很多从前的回忆片段。包括少年时代在台北无所事事的游荡;包括由于成名太早,在学校遭遇同龄人的寻事挑衅;也包括目睹过的挥刀砍杀、残酷青春。他花费八个月时间翻阅当时的社会案件资料、透过私人关系访问了很多艋舺在地耆老,在大量田野调查基础上,写完《艋舺》剧本。“可是当时受限于预算,文本上可能是玩一种结构的巧妙,很多地方避重就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