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艋舺”载起台湾电影复兴

http://www.CRNTT.com   2010-03-17 09:24:03  


截至目前,《艋舺》票房已达2.8亿新台币。
  中评社北京3月17日讯/继前年《海角七号》之后,今年初又一部台湾本土电影《艋舺》引爆票房市场,这是台湾电影业复苏的延续,还是另一个偶然?《艋舺》为什么这么猛?此间《中国经营报》3月16日刊载文章《“艋舺”载起台湾电影复兴》,内容如下:

  《海角七号》在台湾创下5.3亿新台币的票房奇迹,很多人开始重新抬眼打量死寂了很久的台湾电影。

  “海角热”退潮以后,恐怕大多数台湾岛内业界人士都意识到:仅一部电影终究难以力挽狂澜。台湾人振臂相挺的义气只能造就神话,而不会是解决产业现实的灵丹。

  然而2010年初,又一部台湾本土电影在票房市场上引爆。《艋舺》在台湾院线风头正劲,票房已达2.8亿新台币,同时在紧密筹划引入中国内地公映事宜。

  这不由引发人们对台湾电影更为认真和深入的关注:一个小台风也许不会怎样,但要是两个小台风并在一起,便有可能变成超级台风。

  《海角七号》之后的又一高票房本土影片《艋舺》是台湾电影业复苏的延续,还是另一个偶然?《艋舺》为什么这么猛?

不猛很多年

  《海角七号》和《艋舺》之前,会对台湾电影津津乐道的大多是些纯正小文艺青年或受过正统电影艺术教育的学院派。台湾电影的“文艺范儿”有目共睹,其中以侯孝贤和杨德昌为领袖级灵魂人物。

  侯孝贤惯使长镜头,他的作品如《恋恋风尘》、《童年往事》等风格写实,冷静但不乏温情地记录了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杨德昌的《独立年代》、《一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影片题材偏重对现代城市中社会和家庭的剖析,剧作往往规整而富于思辨。

  这两位的名字曾一度作为“台湾电影”的代名词存在。侯孝贤自己也承认,在他们成名之后,台湾太多艺术学校的学生都认为拍艺术电影才算是做电影,不屑于迎合观众的风气弥漫了很长一段时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