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郑永年:中国的开放及其难点

http://www.CRNTT.com   2010-01-05 10:00:25  


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这是“改革开放”标语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
  中评社北京1月5日讯/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登载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文章“中国的开放及其敌人”,文章说,中国的改革开放采用的是渐进模式,这是一种先不触动或者少触动既得利益,在体制外造就新的利益,从而对既得利益构成巨大压力的改革方式;当改革开放进行到现在,这些新的利益本身已经成为庞大的既得利益,反而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全文如下:

  人们把中国前面三十年的历程称之为改革开放,就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但实际上,对内改革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开放。这里所指的开放就指的是对内开放。讨论中国的开放及其敌人的意义,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国改革停滞不前的局面而言的。很显然,开放的敌人就是不开放或者封闭。简单地说,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开放,而目前改革的困局就在于封闭。

  为什么说中国内部改革的成功就在于其开放?开放就是向社会的各个群体开放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过程。如果比较一下中国和前苏联和俄罗斯的改革,就可以昭示内部开放的重要性。前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时也曾经想开放国家的经济过程给地方和社会,但因为中央官僚既得利益的强大阻力,开放没有成功。戈尔巴乔夫因此只能走政治开放的道路,即直接绕过中央官僚阶层,付诸于民众。这就是俄罗斯民主政治的起源。民主化立即导致了苏联共产党的解体,但国家的经济过程并没有因为民主化而向人民开放;相反,大部分从原来体制的权势人物转而成为黑社会而控制了国家的经济过程。这种情况直到普京时期才有所遏制和好转。

中国改革采用渐进模式

  中国的发展模式很不一样。中国采用的是渐进模式,就是说先把经济过程逐渐开放给体制外的社会群体,进而把政治过程也开放给体制外的社会群体。这是一种先不触动或者少触动既得利益,而在体制外造就新的利益,从而对既得利益构成巨大压力的改革方式。

  改革之初,因为从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大部分的既得利益在城市,中国因此先把经济过程开放给不存在既得利益或者既得利益比较容易克服的农村。这就是农村改革的起源。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既产生了压力,也提供了条件。同样,在城市改革的时候,中国的策略是先不动国有企业,而是容许在国有企业之外发展出一块非国有企业部门。如果中国先动国有企业,就有可能导致前苏联那样的情况,因为国有企业当时是最强大的既得利益者。发展非国有部门就是向社会开放。同时,在改革国有部门时,中国也是采用分权方式,即向地方政府和企业分权。地方在被赋予了充足的经济动因之后,有足够的动力来进行改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