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应对危机 重在拓展内部需求

http://www.CRNTT.com   2009-08-01 08:40:14  


拓展内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评社北京8月1日讯/日前结束的中美S&ED,美国官员要求讨论中国经济结构改革以及通过刺激国内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这主要是指中国的内部建设,内部建设涉及的范围很广,这里强调两个因素,一是经济结构的重组,二是产业的升级。人们所说的金融危机提供给中国的机会,也可以从这两方面来看。

  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文章称,人们往往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理解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很确切。但可再进一步说,“对内改革”的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了“对外开放”。在很长时间里,与国际“接轨”是中国决策者们的政策重点。“接轨”的努力使得中国内部体制的改革和变迁获得了巨大的动力。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的经济的服务主要对象是国外市场,而非国内市场。中国尽管是个大陆型经济体,但其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每次外部发生危机,中国都要受到直接和间接的冲击。实际上,中国并没有成为像美国那样的大陆型经济。除了和国际市场高度接轨的东南沿海一带,国家其余地区的经济并没有很好发展起来。这已经导致了很多负面效应。例如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收入分配差异。如果经济发展结构或者模式不改变,无论怎样的侧重于“二次分配”的努力很难有效。再者,这种发展模式也导致了各省之间的经济互相依赖度很低,但和外国市场反而有很高的依赖度这种奇怪的现象。世界银行的数个研究都发现,中国各省之间的经济整合度远远不及欧盟主权国家的整合,甚至也不及冷战期间的前苏联各加盟国之间的联系。这种结局并不是一般人们所认为的是因为地方政府搞地方保护主义,而是因为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构应该调整。

  文章指出,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对世界经济作出的贡献怎么说也不会过分。很长时间以来,中国是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要一个因素。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产生的廉价的商品有效遏制着西方的通胀压力。同时,西方等经济发展和较发达国家在把低技术(往往是有害于环境)的产业转移到中国之后,进行了有效的产业升级。但是,对这些,西方并不领情。西方在从中国获得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经常在很多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包括环保问题等等。他们忘掉了中国在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和西方有关。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尽管经济发展很快,但受国际经济影响很大。再者,支撑发展的内部动力还有待提升。从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来说,这种发展模式的潜力已经到了一个极点。为了对付金融危机,一些政策的重点仍在想尽各种办法刺激出口和吸引外国资金。尽管这样做对追求经济增长不无道理,但不能盲目。在对外经济方面,中国是时候进入一个很长时间的巩固阶段,比如提高外国投资的品质要比规模更为重要。在对外经济领域也要讲产业的升级。

  文章表示,应付危机的重中之重应当是拓展内部需求。就是说要扩展国内市场。现在是中国高度依赖西方市场。这个局面如果得不到改变,中国会继续受西方毫无道理的制约。拓展内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的建立就会促成西方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一旦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得到建立,市场就可以有效地消化西方对中国的压力。

  内部消费市场的建立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次危机表明,可持续的发展不能依赖于国际市场。近数十年来,尽管全球化不断深化,但并没有促成全球性规制体制的确立。各国只不过是各自想从全球化途径来获得经济发展的动力罢了,具有很大的机会主义色彩。虽然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在强调规制市场,但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全球规制体系并非容易。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中国不可能孤立于国际市场,但必须意识到这个市场的有限性。

  文章最后说,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取决于内部生产和需求市场的确立。中国经济要强大,必须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经济大局。现在的重点是国际市场和积累,造成强国际市场、弱国内市场,高积累、低消费的局面。因此也造成了那种中国人积累,西方人消费的模式的国际经济局面。很显然,这样的国际经济体系缺乏公正公平性。中国要确立消费社会,这并不是为了回应西方,而是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世界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