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全球经济复苏 将何时发生

http://www.CRNTT.com   2009-07-27 11:02:26  


全球经济何时复苏,是人人都在问、谁都定不了的事。
  中评社北京7月27日讯/美联储不久前的例会上,委员们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了谨慎乐观的评价,他们的基本判断是,衰退即将结束,下半年美国经济将恢复增长;他们同时认为,失业率可能继续上升,并且在整个明年都保持高位,直到2011年才开始下降。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评论员周飙文章称,与其他各方相比,美联储看来是较为乐观的,近来,国会对衰退的持续和失业率的上升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不满,一些议员正在推动第二轮刺激方案,这也得到了金融界不少人的响应,巴菲特甚至将第一轮刺激比作“半片伟哥”。

  文章认为,把眼睛盯在政府刺激方案的实施效果上,试图从中看出周期发展趋势,这就像坐在病床前观察输液瓶里的气泡运动,试图以此评估健康状况和病情发展,一样的不得要领。在去年贝尔斯登和雷曼相继垮塌、信用全面冻结、金融市场面临崩溃的那几个季度中,政府确实起了关键作用,保尔森方案避免了美国银行体系的崩溃,然而这一过程在今年一季度已经结束,银行间的冻结已经解除,周期发展到这个阶段,政府已经做不了什么,在美国这样充分市场化、又没有庞大国营体系的国家,政府对实体经济的推动能力很小;所以,观察者现在应该把眼光从政府转向产业界、企业家和银行家。

  许多悲观看法都来自于对失业率的担忧,这也是不对的,在复苏过程中,就业率通常是较晚回升的指标,如果我们只盯着失业率,就会错过复苏的早期信号;过分担忧失业率是不必要的,相反,周期作为创造性毁灭过程,伴随着就业率的大幅波动,是经济体系实现新旧更替、资源配置得以重组的应有之义,也是经济周期按其自身的逻辑走完全程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放到美欧对比中就容易看清楚:在管制和劳动法相对宽松的美国,危机初露端倪之时,企业便迅速作出反应,削减产能和裁员等收缩措施很快推出,反映在最近两个季度的报表上,美国企业营收大幅减少,但利润却普遍得以维持,甚至还有上升,而劳动生产率则继续保持多年来的快速上升;相反,德国在去年下半年失业率居然还在下降,与此相伴的自然是生产率下降。

  文章指出,按熊彼特的周期理论,每次周期的最初动力都来自一个创新浪潮,而上帝未曾保证创新浪潮是按固定节奏到来的,所以两次周期之间完全可能有一个平坦期。引发本轮周期的创新浪潮,是供应链重组和与之相伴的全球产能转移,与技术型创新不同,它是一次资源配置型创新;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外包合约形式的演进,以及贸易自由度的提高,跨国企业获得了空前的供应链切割与整合能力,大量产能向低成本新兴地区转移,产能迁移首先带来了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浪潮,提升了对资本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造就了周期的繁荣段;接着,当被转移的产能最终释放出来时,对旧模式的毁灭便开始了。

  这是熊彼特周期的常规形式,然而这次不同的是:按以往经验,随着中国产能的全面释放,本次周期原本会在2004年前后在美国造成一次显着的衰退,可实际上却没有,为什么?根源在于中国的资产市场,像过去15年这等规模的制造业扩张,本该大幅推高中国的资产价值,尤其是土地和股票的价值,就像70年代的日本那样;但实际上,由于产权不明确和资本市场不发达等原因,中国的资产市场化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土地被束缚在旧体制下无法大量进入市场,而企业上市通道也受到严控;这样,即便房地产和股票的价格已经被抬高到荒谬的程度,但价高量小,总的资产价值仍然很小;由于资产供给严重不足,工业扩张中产生的巨额利润和要素收入,找不到足够的投资对象,结果,大量富余资金以外汇储备的形式转而流向了美国资本市场,后者推动了美国资产价格的膨胀,并抵消了其产能外迁所带来的衰退动力;然而,如此推高的资产价格被证明是无法维持的,泡沫最终由一次金融危机来消除。

  文章表示,如果上述分析成立,那么本轮周期的见底标志便是资产价格止跌,这两个条件看来已经满足,所以,关注的焦点应转向第二个问题:复苏何时来临?按熊彼特理论,周期的主动变量是创新和企业家行为,因而失业率、消费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甚至利率,都不是恰当的观察指标,只有那些能直接反映企业家创新和投资意愿的指标,才能让你及时捕捉到复苏的早期信号:低流动性资本品投资额、新开工项目、新产品研发计划、以创新企业为对象的并购、风险投资、高薪挖墙脚等等,至少眼下,这些方面还看不到多少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