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京城的哥20年生涯:90年代初生意最好 | |
http://www.CRNTT.com 2009-03-11 16:17:01 |
按照杨师傅的车龄,他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步入出租车行业的。当时,恰好是北京市全面发展出租车行业的大跃进时代,在“让老百姓打得起,一招手就停个三五辆车”的发展原则下,无数家出租车公司涌现出来,小型面包车成为了主打车型。但那段管理混乱的时期,却恰恰是杨师傅非常怀念的好时光。 当时北京人都管这种小面的叫“黄虫”,好几万辆的“黄虫”穿梭在北京街头,场面蔚为壮观。“黄虫”成了当时首都的“城市名片”。 “那时候出租车公司比较多,有些规模也不大,态度没那么蛮横。”据杨师傅介绍,在那个出租车行业刚刚处于市场培育的时代,出租车公司和司机大体还是处于平等地位。虽然大街上跑的很多都是“黄虫”,但“生意好做,压力也小”。10块钱10公里,不但能挤进好几个小伙子,更能放下自行车、电视机等大件物品,其功能让人叹为观止,满足了当时市民的多种需求。 与此同时,司机和车都拥有一定的自由,“经常帮助自家或邻居家里干点活儿,出点力”。 只是,“那么小的车,五六个人都挤了进去,冬天还好,人挤着暖和,可夏天就难受了,整车的汗馊味。可当时大家收入还不高,都这么凑合着”。 “我记得那时候,份子钱一个月千把块左右,不是太多。”杨师傅说。 但好日子只过了几年。在90年代后半期,政府加大了对出租车行业的整顿和调整工作。 1998年,北京市政府发动了大规模的“扫黄”运动,采取激烈的“砸”面的方式,完成了北京市出租车的第一次更新。代替“黄虫”的是红色夏利车,打造“祖国山河一片红”之势。同年,北京市还对出租车的价格进行了管理,价格定在夏利车每公里1.2元、富康车每公里1.6元两个价位。这一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时,“黄虫”彻底地退出了市场。 可是,外观上的红火,无法掩盖制度内在的缺陷。 这次整顿,是为了理顺公司和司机以及汽车三者之间的产权关系,但实际上,司机成了这次整顿的最大受害者。 杨师傅的第一辆车是“黄虫”,在这次整顿中,也换为了红色夏利。虽然当时一部分车款是由家里出的,但杨师傅却一直没敢告诉家里关于换车的事实真相。“当时我也刚刚结婚不久,肯定是需要一份工作来养家的,换车时家里也出了一部分钱。但我对家里人一直说车是我买的,其实,那时的车根本不属于我。” 这次的出租车行业整顿,重点就是对车的产权进行厘清,以及明确司机和公司之间的劳务关系。但实际情况却是:整顿之前,司机掏钱买车,这笔钱算是出租车公司向司机暂借的融资或者出租车干脆就是归属于司机;而整顿之后,还是司机掏钱买车,但这笔钱却是司机按照规定向出租车公司缴纳的风险抵押金、保证金或承包款等名目,车的产权是完完全全归属于出租车公司了。 出租车司机从这时候起,开始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司机每个月上交给出租车公司的份子钱提高到数千元。虽然,由于出租车总体效益增加,司机的实际收入有所提高,但很明显,增长中的大部分利润归于出租车公司所有。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