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对北京 任何损害一中之事都危险

http://www.CRNTT.com   2009-01-07 11:03:58  


  中评社香港1月7日讯/台湾《中国时报》今天刊登北京清大中美中心高级研究员暨台研所兼任研究员陈毓钧的文章,他强调“北京对台将贯彻一国两制”。文章内容如下:
 
  在北京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五十周年大会上,从胡锦涛到吴邦国、李建国、王毅等人讲话中,都一再提及“一国两制”构想,特别是胡锦涛指出要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胡还说“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创造性思想,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显然,经三十年“叶九条”、“邓六点”、“江八点”、“胡四点”到今天的“胡新六点”,中共并没有改变“一国两制”大原则。 

  “一国两制”的一国,就精确概念而言,系指“一个中国”而非“一个“国家””,也就是胡所说的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即使两岸尚未统一之前,也不能改变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有人认为,北京拟出“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可能意味将松动对一中原则立场,这是不切实际想法。胡讲得很明白,两岸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的政治对立之历史问题,要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并签署和平协议,亦须在一中共识上。 

  至于“两制”,在邓小平的年代,从广义的概念而言,系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然而,经过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在经济、社会、文化上已经有重大变化,再加上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浪潮,已呈现“资中有社、社中有资”现象。今天和未来所指的两制应是政治制度,亦即大陆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党协商合作制度,而台湾是经由选举产生政党竞争制度。因此,胡也提到两岸尚未统一前,对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可以透过协商加以探讨。这就为两岸的未来“两制”将不同于“港澳模式”埋下了伏笔。 

  针对台湾关切的参与国际空间,胡也提出了明确立场。首先,他用“涉外事务”概念而非台湾所好用的“外交事务”,因为外交所涉及的是“国家”的主权与代表性问题,北京避开使用外交说词。其次,胡指出在不造成“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前提之下,两岸可透过务实协商,做出合理的安排。还有,关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问题,两岸应透过事先协商,取得协议,不要各自为政,浪费资源。 

  在这次讲话中,胡提到“两个中国”与“一中一台”,后者系指台独,容易理解,但前者就值得台北注意。马政府上台后,口中虽说先经济后政治,但却不时透露政治急迫性,一方面是受到内部政治化影响,一方面亦有着主观上策略考量,这就令北京不得不慎重因应,将现阶段两岸关系发展主轴拉回“先经济后政治”阶段,意即经济可做,政治再谈。另外,马主张“不统”,北京要“促统”,双方大政目标不同,手段上难免会出现碰触。北京已认为过去“中华民国”是坚定支持一中,但今天或未来的“中华民国”却未必,从“事实两中”走向“法理两中”可能性是存在的。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中共一直强调立国根本就是一中原则,从国家战略利益及民族振兴大业看,北京在国际社会上是不会改变其坚持的。总之,在和平发展道路上两岸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有件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对北京来说,任何损害一中原则之事都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