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回应“胡六点” 台湾整体都要面对

http://www.CRNTT.com   2009-01-05 10:43:15  


胡锦涛对台新思维拓展两岸和平发展空间,台湾应当认真思考与回应。
  中评社香港1月5日讯/台湾《中国时报》今天发表顾尔德的文章“如何回应胡六点”。文章认为“如何回应‘胡六点’,并不只马政府的问题,而是台湾整体要面对的。”“否则,北京一再出招,将成为一再弱化台湾内部的精神武器。”文章内容如下:
 
  “总统府”对于“胡六点”尚未明确回应,仅由发言人称许“中共的对台政策在胡锦涛先生领导下展现了新思维与务实作风”。“陆委会”副主委高孔廉则把六点纲领的重点引导到第二点的经济合作;“经济部长”尹启铭则称,两岸经济合作协定,是符合WTO精神的自由贸易协定。现阶段台湾方面显然只想停留在“WTO架构下的经济合作”。因为在未厘清对方政治动机前,触及“政治关系探讨”或“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对台湾内部是棘手的。 

   胡已出招,台湾如何适切的回应,在于台湾体察到“胡锦涛的新思维”到底是什么? 

   “一个中国”原则是北京一直坚持的。三十年前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这篇“抒情文”中,强调台湾同胞“认同回归”祖国。“认同回归”的说法,也等于向国民党这个内战失败者“招降纳叛”,两岸被界定为极不平等的关系。一九九三年与二○○○年的《台湾问题白皮书》,则花很长篇幅说明台湾问题的历史成因,包括“国民党发动内战”、“美国政府的责任”,其结论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中华民国”“只是中国领土上一个地方当局”。 

  在两次白皮书中间,江泽民于九五年发表“江八点”,一度把姿态放低,希望双方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谈判结束敌对状态,实现和平统一,而“政治谈判的名义、地点、方式等问题,只要早日进行平等协商,总可找出双方都可以接受解决的办法。” 

  “胡六点”的三段提法是:“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是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这种提法产生模糊的想像空间:若为内战留下的政治对立,两岸是否为两个政权之间的平等谈判?学者邵宗海即有这种解读,认为这可能“暗示北京可能接受一九四九年“中华民国”当时存在的事实”。 

  胡锦涛虽然呼吁民进党参与协商,但即使民进党放弃台独,“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的提法,还是难让一个台湾本土政党接受并参与协商。除非,两岸谈判是两个政权的协商,而民进党是代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权的一份子。 

  必须注意,第二份白皮书发表时依然是江泽民当权。第二份白皮书否定两岸政权的平等,等于否定了“江八点”中“什么都可以谈”的平等协商。如今,若北京无法更明确地宣示两岸政权的平等地位,台湾很难确定胡锦涛这种模糊召唤,是否会被后续更强硬的界定两岸关系的文件给否定掉。更何况,胡锦涛在讲稿中已明确指出《反分裂“国家”法》把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 

  如何准确理解“胡六点”涉及到如何理解北京的最终目的。较乐观的看法是,北京当局只在乎“一个中国”这顶帽子,只要台湾愿戴上它,什么都好谈,包括加入国际组织、台湾百分百政治自治;另一种解读是,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能提供明确法律保障,例如在“宪法”上实施邦联制,台湾随便戴上“一中”帽子,完全没保障。 

  如何回应“胡六点”,并不只马政府的问题,而是台湾整体要面对的。台湾朝野之间,以及民进党内部,能否正面对待“中国因素”,在维系台湾“民主政体”自主性的原则下,对中国政策取得基本共识。否则,北京一再出招,将成为一再弱化台湾内部的精神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