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理想主义消逝

http://www.CRNTT.com   2013-03-27 11:54:43  


 
  一、老板的理想与冲动——第一批民营美术馆作为非营利艺术机构前传

  1998年在中国出现的三家民营美术馆:沈阳东宇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成都上河美术馆拉开了中国民间力量以艺术机构形式支持当代艺术的大幕。既有经济头脑又有艺术情结的老板们天真地认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许是一个不错艺术商业模式,一个个美术馆于是在老板们的理想与冲动下诞生。这些美术馆用他们的运营结果证明自己壮烈地成为了“非营利”艺术机构。

  事实上,第一批民营美术馆确实达到了一些上述非营利艺术机构的标准,如对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展览、收藏等工作在当时显得尤为可贵。但他们缺乏清晰的自我长远发展定位与规划,没有除了老板热情之外的运作资金来源,没有独立的资质只能依附于所属的商业公司等原因注定他们成为后来的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前传、悲情的探路者。

  二、民办非企业美术馆——商界精英的名利双收模式

  在当下中国艺术生态中,拥有“民办非企业单位”身份的非营利艺术机构代表首推今日美术馆。

  2002年,地产大亨张宝全号称斥资4000万打造的今日美术馆首先是为提升地产项目的文化品位服务的,长远规划则是发展成为艺术产业。但在产业链条不成熟尤其是缺乏终端消费人群的情况下,这个产业的商业效益可想而知。张子康就任馆长后的“非营利改制”尽管内部有董事会的阻力外部有政策不公开透明的困难,但“中国首家民办非企业美术馆”的光环足以慰偿个中艰辛。通过一系列的展览、教育活动,今日美术馆的知名度迅速攀升,通过品牌营销源源不断拉来了马爹利、瑞信等赞助商。在经营方面,美术馆旗下的图文制作中心通过承接出版业务和创办、营销艺术杂志实现利润创收的来源之一。最近几年日益频繁的有着商业画廊背景的展览不难让人猜出展览场地出租成为利润来源,虽然此举有损美术馆的学术公信力,但国内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条例并未明确禁止,而且也没有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利润不能分配,这一点与西方学界对于非营利机构的界定标准大相径庭,今日美术馆也乐得两耳不闻非议声,一心闷声发大财。如此看来,依照法律法规注册民办非企业美术馆才是实现名利双收的王道。

  三、文化公司——理想主义的消逝

  从2008年至2012年宣称自己是非营利艺术机构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则没有今日美术馆这么风光。创办人夏季风是当代文学和诗歌作者,与诗友左靖在杂志出版、当代艺术、独立影像方面的共同语言促使他们从一本名为《艺术与投资》的杂志开始合作。有赖于来自西班牙的夏季风家族资本的支持,他们在北京奥运年成功开启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非营利当代艺术中心。然而这艘理想主义的航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他的合法存在需要以几个不同的文化公司名字来支撑——伊德赛、伊比利亚、伊赛安,这些公司的账户支付了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在展览、杂志出版、作品收藏、影像放映与收藏上的所有费用。

  称其为理想主义的原因之一是该机构做的一些不符合资本逐利原则的事情,如每年花费近200万坚持做毫不盈利(营销失败,其实是可以像今日美术馆一样实现杂志盈利的)、学术品质颇高的当代艺术杂志,直到因为内容问题被当局查封;在寸土寸金的798艺术区保留一个独立影像的放映空间并持续组织放映活动等等。这几个公司在工商局的年度备案里总是非常奇怪——花很多钱而不赚一分钱却不倒闭。洗钱的嫌疑似乎也因为他们收藏的作品并未高价从拍卖场脱手而得以洗脱。在坚守4年以后,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还是放弃了独立影像的放映和学术杂志的出版,拆除了影院用作展厅,不再宣称自己是非营利艺术机构,默默地装修转型为商业画廊。这个转型明确的告诉我们,在国内以文化公司的商业身份存在而做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工作是走不通的,即使身为资本家族的文艺委员也做不到,与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的转型相伴的是理想主义最后一抹光辉的消逝。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