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月刊:文化统合 以《诗经》外交为例

http://www.CRNTT.com   2024-09-01 00:01:14  


 
  可以说,《诗经》是奠定“经典华夏”和“人文中国”最为重要的系统工程,不仅与乐构成歌曲传唱,更是与礼乐合而为一,构成周礼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颂《诗》行礼、《诗》礼教化、赋诗言志等方式,发挥着华夏文明强大的文化制度辐射功能。

  2.作为春秋时期通行教科书,《诗经》成为标准规范的“雅言”“官话”,形成政治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完成日后文化统合、天下“定于一”创造了条件

  《诗经》通过内政外交的礼仪用乐和各国政府文化精英的交互往来,普及天下各国,让彼此之间易于理解对方的伦理与思维,逐渐产生共同的历史记忆和表征系统,形成特有的政治文化认同感。孔子高度认可《诗》、礼、乐三元一体的系统教化功能,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同时,同乐师一样,他在授课和主持礼仪活动时,使用的应该都是标准普通话,即“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推广了雅言“官话”。对有志于从事内政外交工作的学生,他强调要学以致用,告诫:“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季札被尊为春秋时期第一外交家,与孔子齐名,史称“南季北孔”。他对内“三让天下”,对外作为文化使者,多次出使列国,倡导礼乐,弘扬儒家思想。他对《诗》乐造诣极深,《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季札观周乐”这一典故,说明他能够以《诗》观政,切中时弊,观诗歌乐舞能知国政清浊、国运盛衰、民风好坏以及道德高下,被誉为春秋智慧第一人。

  其实,早在孔子修订之前,《诗经》就已经作为教材在中原各国以及四夷方国通行,成为衡量个人文化政治素养和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当孔子返鲁修订《诗经》后,令《诗经》达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的程度,如同当今流行音乐在世界各国广为传唱一般,《诗经》也在最易为人接受的艺术氛围中,从文化外交方面为“语同音”乃至“书同文”的“雅言”和“官话”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3.“赋诗言志”“以诗代言”成为春秋时期外交人员的基本技能,开创世界外交史上独一无二的《诗》礼外交,将外事活动提升为各国平等参与的外交艺术

  从展现国家软实力的功能来说,“赋诗言志”、“以诗代言”,不仅能够融洽宾主友好气氛,增进彼此情谊,还可展现国家威望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伦理价值观。从《左传》记载可以发现,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两次弭兵会盟后,晋楚平分霸权,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列国间外交活动频繁,晋郑两国卿士间甚至有过三次赋《诗》高潮⑯,涌现出“春秋诗学十家”等一批“诗礼”名家。⑰他们不仅是赋诗、引《诗》、解《诗》高手,更懂得引《诗》论事、以《诗》断事、观《诗》知人论世,《诗经》成为当时社会精英层的共同记忆与通用表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