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月刊:两岸文化定位差异与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24-02-04 00:03:36  


 
  (二)两岸文字差异对两岸文化差异的影响 

  两岸文字最大的差异在于台湾一直沿用传统的繁体字,岛内称之正体字;而大陆根据实际运用所需,经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对部分繁体字、异体字规范简化后,实行简化字。除此之外,由于两岸长期分离,各自形成不少词同意异或意同词异的词汇;外语,尤其是英语翻译后,形成与大陆音同词异的新词汇类。

  对于第一种词同意异的词汇,最值得注意的是一类褒贬各异的词汇。如“检讨”一词在大陆是贬义词,而在岛内是中性词,即“总结”。对于第二种意同词异的词汇,在科技用语以及英译中的词汇中最常见。据不完全统计,两岸的科技用语,原有80%的为意同词异的词汇。现经30多年的彼此文化交流,已减少到仅20%左右。由此看来,两岸文化交流,是减少两岸文字差异的最佳途径。

       三、破解文化交流的思想障碍

  众所周知,两岸文化交流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同胞之间情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些年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推进,在此领域滋生的种种思维障碍,潜移默化地阻碍了双方交流进一步深入发展。

  思维障碍之一:由于社会体制不同,两岸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是根本对立、无法克服的。

  由于社会体制不同,以及陆、台各处特殊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两岸文化存在各种差异是客观事实,谁也无法否认。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两岸具有共同的5000多年的文化底蕴,拥有100多年历受西方文化冲击却“摧而不毁”的共同命运。就凭着这两点,我们就应该进行文化对话、文化交流,一起讨论如何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承认大陆和台湾之间现实文化状况有差异,但没有必要把这个问题看得过于严重。换一个角度来思维,这是正常的好现象。如果地球上全人类永远都是一个样子,一个调子,一个看法,那世界就由一个人构成算了。只有不同意见的切磋才有火花,才有灵感,有刺激与反刺激才能进步。两岸无论是在学理上的差异,还是社会生活上的差异,不过是百年来西方文化冲击下所产生的变化。互相隔绝、各自坚持,这些不应该成为我们对话、交流的障碍。

  曾任台湾“文化部长”的龙应台在一次记者会上说过这样一番话,她认为自1895年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两岸的差别就开始逐渐加大。而要消弭差别,需要“尽最大努力地让可能对你有误会、有敌意、有立场的对方认识真正的你”。她指出,中国大陆是一个强国,并且正在经历着大国崛起。“强者要有强者的责任,第一个伸出手的永远应该是强者”。敢讲实话的龙应台所讲的这些话阐明了一个道理:有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明知道有差异,却“鸵鸟埋首”,不承认或视而不见差异。而要促使两岸文化交流深入发展,惟一可行的是强者始终要主动出击,让对方瞭解自己,并有责任向对方第一个伸出手来。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主动去做,需要进一步去细化、深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