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民进党执政 两岸关系结构性变化

http://www.CRNTT.com   2016-11-15 00:07:29  


 
  两岸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从实证的角度观察,民进党重新执政以来的短短时间内,两岸关系现状的三个结构性要素均已出现了显着的变化。首先,作为核心结构要素的身份认同即相互关系的政治性质产生重大问题。以一中框架为实质内涵的“九二共识”共同基础是大陆坚持的底线,而蔡英文当局对这个“共同基础”至今采取表面回避的立场。但由于民进党的台独党纲及“三大决议文”的存在,蔡英文的表面“回避”被大陆视为实质反对“一中构架”势所当然;其次,由于双方身份认同出现问题,“制度”这个要素也相应出现解构的趋向,例如国台办与陆委会联系的中断,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停摆;第三,物质力量结构进一步失衡,并有重新成为两岸关系主导因素的倾向。例如,最近大陆的民族主义者出现了强调以强大的物质力量为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声音,而岛内因大陆综合实力迅速发展而“恐中”“惧中”,从而强化对抗情绪的情形也更为严重。两岸关系三大结构要素如果按目前的情形与贯性继续演变下去,则两岸关系的态势必然是根本性的逆转,也即“和平”的高度不确定性。

  如前所述,“和平”既是三党四方政策的唯一交集,也是两岸关系的最大结构。这里的“和平”指的是“非战”的客观事实而非国际公法意义上以签署和平协定或者条约为依据的结束战争的法律状态。这种“和平”现状具有哪些特定状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以共有观念为核心存在三种共有文化,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得文化。霍布斯文化的共有观念是相互视为敌人,没有合作关系,只有物质力量的对抗;洛克文化的共有观念是相互视为竞争者,有敌对也有合作,受相应制度制约;康得文化的共有观念是相互视为朋友,只有合作关系,彼此认同共有身份。

  从金门炮战结束到2008年两岸的和平由霍布斯文化主导建构,双方互相将对方视为敌人(两蒋时代是“争夺中国代表权”的敌人,李登辉与陈水扁时代则变为“统独敌人”),和平是物质力量主导的和平状态。这种和平状态不管在双方关系的认知层面,还是客观事实层面,都是在经济和军事等物质力量的压制下形成的。这种和平状态期间,无论两岸物质力量的对比如何变化,物质力量对双方认知来说都是首要关切,对客观事实来说则是决定双方关系的首要因素。2008年之前物质主导的和平状态是两岸关系主要的和平状态,或者说是“热战”随时可能爆发的“冷和平”,相对于后面的和平发展,可以称这个阶段为和平对峙阶段。2008年后这种和平状态退居次要地位,但其作用继续存在,主要是抑制台湾“独立”的可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