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着眼点

http://www.CRNTT.com   2016-01-04 08:32:54  


 
  面对这种与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相关的情况,中国人力资本培养战略要有全新的思路,教育体制改革要有突破性的举措,做出积极的回应。首先,通过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延伸、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多维度地深化教育发展,保持人口受教育年限的持续提高。其次,通过提升教育生产率和毕业生质量,促进人力资本向全要素生产率的转化。最后,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和提高培训效率,改善劳动者整体的人力资本存量。

  第三,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全要素生产率归根结底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和配置效率。如果一种要素的投入超出了合理的限度,破坏了与其他要素的合理比例,必然降低其利用率和配置效率,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在探寻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国别因素时,艾肯格林等作者发现,投资占GDP比重(投资率或资本形成率)高的国家,更容易遭遇全要素生产率的下滑。2009年中国资本形成率高达46%,按照白重恩的比较,这个水平比不包括中国在内的20个最大经济体平均水平整整高一倍。从那以后,由于实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刺激政策,以及近年来应对劳动力短缺和工资成本上升产生的资本劳动比提高,投资率甚至有进一步的上升,意味着生产同量的GDP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本要素。

  过高的投资率产生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从结果来看,过度投资以及与之相伴的产能过剩,造成资本利用率和投资效率下降。另一方面,从实施方式来看,过度投资往往与大规模刺激政策相联系,倾向于集中在垄断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那些具有更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领域,以及具有创新潜力的新成长企业,产生投资的挤出效应。解决过度投资问题,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当前的直接着力点应该是从需求侧刺激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杠杆率和消除过剩产能。进行这类改革的关键是标本兼治,即在对存量进行伤筋动骨式调整的同时,切实从体制机制上阻断增量的形成。

  第四,“创造性破坏”过程受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意味着在那些丧失了比较优势的产业衰落的同时,顺应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产业茁壮兴起,以及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并消亡,更具竞争力的企业进入并成长。这个过程表现为创造性破坏,恰恰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过程。在这个创造性破坏过程中,“破坏”是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而“创造”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条件和政策环境。

  文章指出,由于市场竞争决定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归根结底是以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评判标准,因此,无论是一部分企业的新生还是另一部分企业的消亡,都有助于经济整体的生产率提高。一方面,低效率企业占用着稀缺的生产要素,甚至以“僵尸企业”的形态使资源闲置或休克。这种“僵尸企业”在任何程度上的存在,都以同样的程度降低整体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另一方面,新成长企业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在于其顺应比较优势、资源配置合理、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强,从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因素。可见,挖掘全要素生产率潜力的关键,在于消除现存的妨碍创造性破坏机制作用的体制障碍,通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竞争政策和发育生产要素市场,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使应该退出或消亡的企业真正被淘汰,使新成长企业能够无障碍地进入竞争性行业。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