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热盼中国向“全要素生产率”转型

http://www.CRNTT.com   2011-03-10 08:45:55  


  中评社北京3月10日讯/依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五年经济目标将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经济参考报发表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文章表示,以经济增长角度论,发展方式转型就是增长方式转型,从投资增长为主转为消费增长为主;更完备些的增长方式转型概念,是注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模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比较理想的增长思路。“十二五”规划的转型战略,为实现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创造了很大空间。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产出增长率与各要素投入增长导致的产出增长率之差。换句话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体现的是要素投入对产出增长贡献以外的、不能被要素投入解释的那部分产出的增长,也就是著名的“索洛(Slolow)残差”。

  如果我们能加大“索洛残差”的增长,就会增加非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投资推动增长的依赖就会下降,并且完全可以在投资下降的同时,依然保持经济增长。

  文章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包括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改变目前这种以“高投入”为主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制度性进步应有巨大的“红利”。

  首先,我们能针对导致过度投资的资源配置非市场化制度性原因推行改革。支持经济增长的主要资源是资金、土地和劳动力。银行是配置资金资源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在以利差为主的经营模式和保护这种模式的各种制度下,银行不可能把资金优化配置到对经济贡献最大的经济主体中去。因此,改变银行盈利模式,通过多元收入结构来降低坏账,培养利率定价和防范风险能力,是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增加投资有效性的重要体制变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