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是今年经济最大亮点

http://www.CRNTT.com   2013-11-11 08:39:47  


 
  文章分析,所谓合理区间,就是有一个“下限”和一个“上限”。李克强强调的“上限”有一个核心指标:防通胀,控制物价涨幅,尤其是CPI。“下限”有两个核心指标:稳增长和保就业。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上限、下限和底线”清晰的向市场传递了信号,这也是预期管理在中国经济管理中的明确实践。在发达国家,“预期管理”已经在相关经济政策中多有体现。如今,中国也开始实施政策实践,其思路和操作则更具自身特色。

  “不让增长滑出下限”是十分重要的“预期管理”手段,这种提振信心的信号还需要不断重复。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未来有望进入中速稳定增长期,提出一揽子合理、清晰量化的经济指标有利于稳定全社会的预期。

  创新的宏观调控方式在发改委、央行等重要的经济部门正在贯彻执行。7月31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公开表示,“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分类指导、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加强政策协同配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化的调控。”

  文章指出,作为货币政策主要调控者的央行则更加关注创新,在货币政策中更加凸显对“改革”的关注,同时市朝的改革思路更为明确。

  较之过去,今年央行在其发布的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众多表述中发生了重要变化,新意不断。提出今后将“贯彻宏观稳注微观放活”和“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要求,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改以往“针对性、前瞻性、灵活性”的提法,变化为“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协调性”;以往强调“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也顺应发展需要,变化为要求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更加突出了“改革”的重要性。

  文章认为,创新的宏观调控方式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在中国经济需要从外需导向转向内需导向,“调结构”成为主要目标的情况下,必须要有新的宏观调控方式,否则无法实现目标。别国的经验无法完全回答中国如何调结构的问题。中国只能从实际出发,进行新的实践,创造新的宏观调控方法体系。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至关重要。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