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什么力量动员了仇恨?

http://www.CRNTT.com   2010-06-14 10:39:47  


有这么大的仇吗?民进党“立委”邱议莹对国民党“立委”李庆华(右)老拳相向。(中央社资料图片)
  中评社台北6月14日讯/法学教授陈长文“什么力量动员了仇恨?”作者表示:“令我们日感忧心的是,部分政治人物将人身攻击作为问政的常态,为了用仇恨动员更多的支持,他们必须不断的在仇恨的语汇上加码。而也因为仇恨的瘾头渐渐被养大了,要纾解仇恨的情绪,就必须要使用更加激烈的语汇。这样的仇恨就像传染病一样,从政治人物传染到他们的支持者;从侮辱想要批判的对象,扩及到诅咒他们无辜的家人。”文章内容如下:

  日前友人寄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我会生下一个身心挑战儿,是因为我很缺德。这位作者不满我对台联公投提案的立场,写了这篇人身攻击的短文。朋友很生气,他以为我会比他还生气。但我的感觉是:遗憾与沉重。

  遗憾与沉重倒不是来自于这位作者对我的侮辱或人身攻击。而是来自于,他是在什么样的情绪之下写出这样的文字,又是什么样的环境让他产生了这样的仇恨,必须采取这样的方式宣泄?我不能认同他的作法,倒不是因为受他侮辱的是我和我的家人,而是因为他踰越了待人论事的最基本尺度,这样的发言,放在任何人身上我都无法认同,而我相信,大多数的人也都无法认同。

  但我心中浮起的另一个问题却是,这是少数个案,还是已变成一种社会的现象?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的社会怎会让这样的仇恨如此蔓延?

  令我们日感忧心的是,部分政治人物将人身攻击作为问政的常态,为了用仇恨动员更多的支持,他们必须不断的在仇恨的语汇上加码。而也因为仇恨的瘾头渐渐被养大了,要纾解仇恨的情绪,就必须要使用更加激烈的语汇。这样的仇恨就像传染病一样,从政治人物传染到他们的支持者;从侮辱想要批判的对象,扩及到诅咒他们无辜的家人。

  渐渐的,在仇恨的社会氛围中,不同立场者间,开始出现一种“天使与魔鬼”的心理暗示,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或立场一定是天使,对方则必然是魔鬼。而对魔鬼的任何羞辱与攻击,都是“正义”的。

  民主意涵之一,就是多元。所谓“多元”价值,并非人人有不同的想法的“形式”,而是人人可以接受别人与自己拥有不同的想法,拥有尊重他人立场的雅量。

  就如同台联公投案,我提出了我的法律意见,也就代表我不怕面对所有的理性检验。而对反对我的意见的人,我不一定会被他们说服,但我会尊重他们的不同。

  当这样的尊重与雅量不存在,替而代之的是侮辱、是仇恨时,我们难道不该警省,我们的民主面对了多大危机吗?

  对这位作者,我一方面不能接受他的作法,因为他的“缺德报应说”侮辱的包括其他身心挑战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但另一方面,我也同情这位作者,他终究也只是另一个被仇恨动员的人;而更重要的是,我也希望这样的个案,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反省,是什么力量,动员了这些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