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叙事学视角看中美贸易争端
http://www.CRNTT.com   2022-04-09 00:09:28


贸易纠纷话语的立场涉及国家、民族利益,是隐形的话语博弈战场。
  中评社╱题:从叙事学视角看中美贸易争端 作者:张屹(北京),法学博士、从叙事学视角看中美贸易争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摘要】以中美经贸纠纷背景下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两份中美经贸立场白皮书为语料,考察其对中美两国国家道义立场定位、评判、结盟的叙事特征。中方政府的道义立场建构基于断言类言语行为,同时以指令类言语行为和承诺类言语行为共同建构中国的道义立场,但主体性思维建构立场难以得到美方认同。国家立场建构关涉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涉外纠纷情境下国家如何建构立场值得学界进一步探究。

  一、引言

  贸易纠纷话语的立场涉及国家、民族利益,是隐形的话语博弈战场,也是表征国家利益的符号形态,应该受到学界更多关注。本研究建构国家话语立场分析框架,幷以中美经贸纠纷背景下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两份经贸立场白皮书为语料,考察其对中美两国的身份定位、道义立场评判,以及由积极或消极身份与评判而成的结盟趋同或趋异。研究问题包括:(1)国家道义立场的元语用指示语的语用特征?(2)国家身份立场与国家道义评判如何结合幷建构结盟?(3)国家道义立场指示语蕴含哪些元语用意识?

  “立场”这一术语由Biber和Finegan(1988)在学界首次明确提出。通过对不同体裁文本的聚类分析,他们描述了态度、情感、判断、义务四层面的副词聚类(立场标记词)特征,强调立场建构的主观性和评估性特征,将立场界定为对信息命题内容的“态度、感想、判断、承诺”的词汇及语法表达(Biber & Finegan,1989)。在此基础上,Biber等人(1999)将确信、怀疑、精确、限制等言据意义聚类归为知识立场,把包含个人感受、态度等情感意义聚类归为态度立场,把表达和呈现信息的方式聚类归为言说风格。该立场概念及主要理论观点成为二十多年来语料库立场研究的基础,其研究路径和立场分类也成为开展相关研究普遍遵循的经典范式。虽然Conrad和Biber(2000)将其中的言说风格变为风格立场,但没有改变其内涵。

  立场研究也受到功能学派关注。Ochs等(1996)提出,语言可以建构社会文化,立场是社会行为和社会身份的核心意义成分,也是建构社会行为和身份的基本语言资源,在言语交际中占有特别的功能和地位;话语立场功能包含时空位置、社会身份、社会行为、言谈活动四个维度。Hyland(1998,2005,2016)指出元话语是学术语篇立场建构的主要资源,同时将立场元话语分为模糊限制语、程度强调词、情感标记语以及作者自指标记词。评价理论(Hunston & Thompson,2000;Martin,2000;Martin & White,2005)认为,作者立场由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构成,态度系统与情感意义协同,介入系统与知识立场意义协同,级差系统在评价的聚焦和语势上外现为程度强调词。Berman(2002)提出,道义情态受社会制约,是交际主体对话题采取判断性、规定性或评价性的观点。Gruber(2015,2018)指出,政治话语通常使用批评、表扬、责备、计划、要求、威胁、警告、承诺言语行为来建构政客和对手的身份及立场,维护政治利益、实现政治目的。其政治话语言语行为功能单元分类实际上成为了政治文本道义立场言语行为分析可资利用的工具。总的来说,上述研究强调了立场功能,弥补了语料库立场研究重描述、轻理论解释的不足;其对立场标记语较为详尽的讨论为国家立场评判的元语用指示语分类提供了重要参考。

  互动语言学从互动视角出发,提出了包含定位、评判、结盟三元素的“立场三角”模型(Du Bois,2007),强调立场建构是社会行为人在会话中通过外部交际手段实现的公开社会行为,在任何社会文化维度下,主体通过公开的言语行为评估客体,行为主体进行自我定位的同时与另一主体达成立场结盟。该模型清楚表明主体如何通过定位和评判建构与另一主体的结盟,为考察贸易纠纷话语的国家立场建构提供了主体框架。

  国家立场研究可以从语用视角出发,融合三大学派主要观点和方法建构综合分析框架,将立场研究宏观讨论与国家话语微观文本分析相结合,揭示贸易纠纷话语(道义)立场建构的语用特征及语用功能。

  二、元语用立场分析框架

  本研究建构的国家立场之元语用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主体分析框架和具体分析策略两个部分。框架建构借鉴了现有立场分析,同时考虑了国家话语立场自身的独特性。首先,国家立场建构意在宣示主权、消除冲突,与目前国内外学术语篇为主的立场研究采用立场语义标注方法进行静态文本考察应有所区别。其次,国家立场符号侧重于通过引导他者语用认同以实现语用意图,其立场评判应在借鉴语义立场标记的基础上从语义向语用靠拢。主体框架包括国家立场定位、国家立场评判、国家立场结盟三部分。

  其中,立场定位影响立场评判,立场评判也反映立场定位,国家积极或消极的个体身份、关系身份、情境身份决定国家在知识立场、道义立场、态度立场对事件的积极或消极评判;积极或消极评判也可以映射国家身份定位。国家立场评判包含知识立场、道义立场、态度立场和文本立场,知识立场反映交际主体对命题内容的主观性解读,是其他立场建构的基础;道义立场是对命题内容的价值评判,反映立场建构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态度立场反映个体基于知识立场、道义立场表达作者对命题内容的评价、感受、情感等主观态度。就中美贸易纠纷情景而言,中、美两国基于交互主观性,外现于个体、关系、情境身份以及与知识、道义、态度立场的认同或反对态度就构成了立场结盟趋同或趋异。

  国家立场尤其是贸易纠纷情境下的国家立场侧重于实现言外行为,与以往学术文本的立场建构有所差异。众所周知,人类社会行为系统的本质是言语行为(丁金国,2009),言语行为是元语用意识的指示语(Verschueren,1999),也是最小的话语意义单元,从言语行为切入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意义。鉴于立场研究和元语用研究的索引性及指示性特征相一致(Mey,2001),本研究尝试使用“元语用意识指示语”(Verschueren,1999)代替“立场标记语”(Biber,1988,1989,1999)建构国家立场的元语用分析框架。其中,国家知识立场由程度强调词和模糊限制语组成,道义立场由指令类言语行为、承诺类言语行为和断言类研究行为构成,态度立场包含情感标记语的表达类言语行为和反映主观性的评价言语行为构成,文本立场则由语篇指示语构成。据此,在主体框架指引下,国家立场之元语用微观分析可以进一步加以细化,限于篇幅,本文仅聚焦于国家道义立场定位、评判、结盟的建构。

  三、 道义立场之元语用分析

  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包括国务院于2018年10月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和2019年6月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中方立场》,语料处理包含文本清洁、标注、统计、检索等流程。其中,中方社交指示语是两份立场白皮书文本出现频率额最高的语用资源,可见白皮书文本侧重于建构中国话语权。

  道义立场包含身份立场和道义立场评判、道义立场结盟三部分。其中,身份立场包含身份叙述和社交、时间、空间指示语。通过对文本的识别、标注、统计、分析发现身份立场以中美两国的社交指示语频数最高。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以中美两国的社交指示语为例,通过道义评判分析其所建构的中美两国在贸易纠纷中的元语用意识,考察中美两国的趋同或趋异结盟。

  3.1道义立场的分析模式

  立场评判是立场建构的主体过程,也像是说服对方的“引擎”,让受众信服什么是正确、合适,试图让对方以自己的身份视点的价值评判来思考和行动。道义立场是对某事的必要性、义务性、可能性、因果性的判断(许家金,2019)。交际主体表达观点的言语行为通常蕴含其所属社区的社会价值体系。在国际交往中,不同国家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价值评判就是在建构道义立场;通过强调共享的价值观,不同国家在对命题内容观点进行协商的过程中建立国际关系。因此,道义立场是评判行为好坏非常重要的标尺。中国涉外贸易话语通过援引国际社区的道义规约和评判警醒美方的无理制裁行为、消除经贸分歧,其所建构的道义立场就是国家道义立场。贸易话语道义立场的建构是基于中方视点下的社会道德秩序评价,涉及多层道义规约。 

  通过借鉴道义情态的定义,许家金(2019)提出道义(义务性)立场的概念幷将其作为立场评判的子范畴之一。道义情态可以分为道义指令型和道义承诺型两种(Palmer,2001),体现道义的语言符号包括“应该、必须、不得不、会、也许、能、导致、以至于”等表达义务行为的立场标记语(许家金,2019)。与此相对应,道义立场的元语用指示语包含指令类言语行为、承诺类言语行为、断言类言语行为。在中国涉外话语中,指令类言语行为表达中国政府从中国道义视角出发对其他国家行为的建议;承诺类言语行为是中国政府基于国际社区的价值取向表达中国自身的行为计划;断言类言语行为是中国基于国际规约对他国不仁行为的警告。

  身份是意识的原型(Adorno,1966),身份建构和立场表达是一个相互交织的过程,国家道义立场建构以国家身份为出发点,通过对纠纷事件进行道义评判幷组合建构道义结盟。分析贸易白皮书道义立场的元语用指示语可以揭示中国的身份视点和道义评判规约,同时也可以揭示中国在贸易纠纷情境下的国家道义趋同(异)结盟意识。

  3.2道义立场之元语用分析

  道义立场的指示语由断言、指令、承诺三类言语行为构成。其中,断言类言语行为是对美国违背国际社会道义规约的消极预言、判断;指令类的请求、建议言语行为主要是表达中国政府从自己的身份视点,希望美国消停中美贸易纠纷的意识;承诺类的允诺和威胁言语行为是中国政府基于全球经贸发展的利益考虑和国际社区的价值规范等表达中国政府对自我行为的计划和对美国持续加征关税行为的警告,目的是实现改善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现实的语用意识。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