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湾社会对于中国大陆“他者”的迷思
http://www.CRNTT.com   2020-08-30 00:12:06


 
  二、婚姻上的“他者”——大陆配偶

  跨境婚姻有时并非只是单纯的婚姻考量,而是伴随其他的因素如改善自身的生活或经济情况、可脱离贫困、有更多的工作机会等。虽然此种跨境婚姻经由理性的计算结果,婚姻是双方面的事情而非单方面的一厢情愿,但基于理性的考量往往造成理想和现实两者之间的落差。当理想和现实之间发生落差时,自然产生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镶嵌在台湾的社会结构当中。

  在台湾社会的传统认知下,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所谓的拉力,吸引着大陆与东南亚地区的女性来到台湾,这样的婚姻由于男女双方在社会结构上皆处于弱势,因此并没有因为婚姻的关系使自己的处境有所改变,甚至成为新的弱势族群幷且产生许多问题,如: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

  由于两岸婚姻数量的增加,大陆配偶来台已形成庞大的外来移入人口,在众多的“新移民”中,对台湾社会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并衍生不少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居留定居、假结婚(以真卖淫最显着)、婚姻品质、家庭暴力、逾期停留、非法打工、台湾配偶死亡后续问题、连锁移民、偷渡等问题。

  所以,有论者认为,跨境婚姻的过程可以视大陆配偶为一种资本主义商业化的产物。大多数的台湾男子和大陆女性配偶结合等同于一种商业的交换,此交换的形式是不具有感情的基础的,形成一种“异质性婚姻”,女性倾向嫁给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男性,反映的是性别阶层化的现象,认为男性角色的价值高于女性,同时掌握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如:财产继承、教育成就、职业、收入等),女性必须利用“自然资源”(如年轻、美貌等)透过“上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男性则必须透过“下娶”来维持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

  跨境婚姻配对乃是“异质性婚姻”的结合,即男高女低的婚姻配对型态,大陆女性配偶透过跨境婚姻的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或者是经济情况,所以跨境婚姻中通常具有高度商业利益。这种跨境婚姻中的男性和女性结合在台湾的社会结构中相较于台湾本地婚姻而言仍然是相对的弱势。伴随弱势而来的自然是各种不同的问题产生,以及社会大众对于她们标签化后的污名化。

  吊诡的是,同样是跨境婚姻,若台湾男性和欧美国家女性进行跨境婚姻 ,台湾社会对这跨境婚姻却有不同的评价,欧美西方与大陆南洋、白肤色与黑肤色、先进与落后、浪漫爱情与商品婚姻,这样的假设充满在生活里的真实感受。因不平等所产生的二元对立的区分方式,所凸显的是在世界体系当中,核心国家的女性代表着进步、有文化素养和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

  相反的,若位于边陲地区的女性则以半边陲经济体的台湾男性作为婚配的对象,所带来的评语可能是落后、贫穷、教育程度低落等等。如此,形成了既定刻板印象,台湾社会对跨境婚姻的印象当以欧美地区白人女性作为婚配的对象时,被社会大众认为是向上流动的婚姻,而当以大陆和东南亚地区的女性作为婚配的对象时,这样的婚姻被认为是向下的流动方式。

  《东方主义》的作者萨依德(Edward W. Said)描述西方人,如何根据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当中的知识观来描述他们心中所认为的那个所谓的“东方”。萨依德认为人类社会区分这些人和那些人,其背后的重要意义往往也不是很光明正大的,其动机目地也不令人佩服。这些分类标准其背后的动机不外乎是所谓的经济、文化和知识等因素所形成的,大陆与外籍配偶的跨境婚姻也是其中的一例,台湾似乎正在复制西方对于东方的优势殖民经验来加诸到境外女性身上。

  大陆与东南亚外籍女性配偶的家庭背景,相较于台湾社会的经济情况往往显得较差,加上她们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社会经济地位也不高。但大陆与外籍女性配偶在台湾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位置,却并非是造成社会大众产生偏见的主要原因,社会大众透过何种管道来认识外籍女性配偶,才是造成对于大陆与外籍女性配偶产生偏见的主要原因。

  台湾对于大陆与外籍配偶所认识和接触的窗口往往来自新闻媒体,普遍接触到的大多是经由新闻媒体复制出来的讯息所获得的认知,如同在《东方主义》所提到的西方人如何藉由自身的文化和生活经验,以对于他们所认知的那个东方来进行想像。经由新闻媒体的传播,生活在台湾的人藉由媒体所提供的讯息来对于大陆与外籍配偶进行认知和想像,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塑造出他们所认为的大陆与外籍女性配偶图象。

  偏见(prejudict)因为人们的背景而予以差别待遇,甚至拒絶特定背景的人享用资源—住宅、就业教育、收入、权力和声望。歧视时常是肇因于偏见,偏见也往往合理化了歧视的形成。群体会成为偏见的目标,一定具有某种显眼的外在特性,一个偏见如果具有特殊的背景,比如出生地、肤色或面部轮廓,就很容易成为被歧视的对象。

  由于大陆与外籍女性配偶的弱势往往表现在经济地位、教育程度的低落等社会现象上,当出现特定的新闻报导或议题时,如卖淫、社会问题或非法打工等,经由媒体报导容易使人们将她们和犯罪与贫穷两者之间产生某种程度的关联,联想到负面的印象和偏见,日积月累之下,大陆与外籍女性配偶自然无法摆脱污名化,由此形成了商品化婚姻视角下对两岸通婚的社会成见。而在两岸关系情势变化的背景影响下,陆配普遍较为弱势,在本土意识与国族主义的操作下,也引发了对于陆配是否侵占台湾社会经济资源的指责与“国家安全”质疑,区分出了“我族”与“他者”。

  三、结论

  近年来两岸之间所出现的新难题,敌对意识愈来愈强烈,台湾社会在心理上“反中国化”已有相当情绪基础,在台湾内部,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对立气氛已经形成一定的氛围,认为只有自认是台湾人、具有台湾的“国籍”,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虽然台湾主体意识并不等于台独,但台湾社会中的此种“他者”迷思已经形成,过去两岸关系的“政冷经热、官冷民热”情况,在此次疫情影响两岸民间正常往来之下,恐怕在一段时间内还是会继续温水煮青蛙下去,后续是越煮越凉,抑或能有所升温、需要多少时间方能回温,仍然是个未知数。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8月号,总第272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