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钟厚涛:两岸命运共同体践行路径探析
http://www.CRNTT.com   2023-01-22 00:14:44


 
  钟厚涛认为,应当以“大一统”意识构建两岸新型时空观。

  民族文化认同作为一个动态过程,面临着两方面的实践逻辑,表现为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交换。一方面是源于中华民族文化自身在演进过程中内在结构的变迁与诉求,另一方面是源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文化碰撞下中华话语权的保持与走向,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防范“第三方”力量对两岸关系结构性冲击,又要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怀,正确梳理台湾本土认同感,将台湾乡土情怀引向对中国的“国家认同”。

  (一)以中华文化五千年坐标导正台湾历史叙述。欲去一国,先去其史。民进党执政时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重构台湾历史。陈水扁到处鼓吹“本国史就是台湾史”,“中国是外国”。2004年时陈水扁当局进行教科书改革,将“台湾史”从“中国史”中独立出来,中国史被划入“世界史”。如此一来,岛内对于台湾历史的描述不再以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参照背景,而开始刻意凸显台湾四百年的本土历程,特别是在陈水扁、蔡英文时期,积极构建所谓“同心圆史观”,即以台湾史为中心,将中国史作为东亚史一部分来编写教材和教书育人,背后的逻辑自然是“中国史只是外国史”,让接受这一教育的青年群体形成对大陆的“外国感”和疏离感。

  “从历史认同的定义来看,认同是在时间变化中的认同”。台湾人的家国认同也不是一个单一而静态的定义,而是一直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它反映了台湾在不同时期特定社会形态下不同的关系组合和治理类型。所以我们应该理性面对岛内“台湾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国人”认同逐步下降的客观趋势。其一,要深刻认识到,两岸文化差异导致两岸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并不必然是负面消极因素,它往往是文化融合的前奏,有助于两岸文化在比较和竞争中良性互动。其二,短期的两岸交流及大陆的惠台政策,有助于缓和两岸紧张局势,巩固和平发展局面,但无法有效提升台湾人对中国大陆的政治认同和正面观感。在台湾,旧有的中国人认同(对“中华民国”的认同)逐渐衰弱,而新的跨两岸的中国人认同,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群际集体知识,需要长时间的内化和建构,因此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鼎力。其三,从长期来看,两岸可以通过经济贸易、人员往来等方式,强化彼此的对接和融合,逐渐强化台湾同胞的双重身份认同,即由原先简单的“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平面对立、非此即彼,转向“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的兼容并蓄、和谐共存,最后再提升为更高层级的立体兼容,促其认识到,所谓的“台湾人”意识只是乡土情怀,而“中国人”才是家国认同。两岸文化认同不仅要能使两岸民众产生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血缘联想,更要产生我们现在和未来都是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人的文化归属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