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论台湾高中的国文教育与身分认同
http://www.CRNTT.com   2019-09-22 00:14:28


 
  肆、结语

  由上世纪中叶至今的高中国文教育看来,台湾学生的身分认同深受政局的影响。1990年代以前的国文教育是真空的、断代的中国认同教育,其后则倾向两岸分断式的台湾化教育。两岸教育界有人推动合编中文教本,客观上或能起到恢复台湾师生中国记忆与身分认同的效果,但这在岛内已成为“禁忌”。同时,合编本在大陆地区的施行也不够普及,主要是集中在福建等地。

  虽然台湾中小学的国语文课纲走向“去文言化”、“去脉络化”与“台湾化”,但仍然使用的是中文。且“台湾化”的中文材料当中,往往反映台湾地区历史、社会、人情和风俗的特殊性,这对于两岸间的相互认识和沟通来说,仍有可取之处。况且,自明郑、清代、日据、以至光复以来,还有无数思乡爱国的台湾篇章被湮没或忽视,值得翻找出来供两岸师生共同学习。而通过学习那些被“断代”与“真空”的中文篇章,又能恢复台湾师生对中国地理、人文和历史的记忆,理解大陆同胞的感受与思维方式,有助于消弭误解。

  然而这种前景,则系于更进步的政治局面。

  注释:

  〔1〕参见苏雅莉《高中国文课程标准与国文课本选文变迁之研究(1952-2004)》,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班93学年度硕士论文,2005年,第1页。

  〔2〕见http://ch.ntnu.edu.tw/course/super_pages.php?ID=course4

  〔3〕见附录(一):《国文教育与身分认同问卷》。实施该卷问答时间为2016年5月18、19两日,计有4项基本认知和13项应用认知的问题,采不记名勾选式作答。

  〔4〕问卷和统计表列中的“本国”,是台湾现行的课纲用语。而依据前述台湾2015年公听会版本《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语文领域(国语文)课程纲要草案》的“实施要点”,有关“教材编选”的范围所示,以及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关于师范生与进修生的“核心能力指标”所示,“本国”应指华夏文明区的中国。

  〔5〕见附录(一):《台湾国文教育与高中生身分认同问卷》,“应用认知”部分第9题。

  〔6〕见附录(一):《台湾国文教育与高中生身分认同问卷》,“应用认知”部分第11题。

  〔7〕李建兴《台湾语文教育现况与趋势》,《台湾教育》双月刊第692期,2015年4月,第29页。

  〔8〕胡薇伦《台湾高中国文选文典范之递嬗现象探究》,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45页。

  〔9〕刘源俊《从十二年国教课程总纲的订定说国语文教育》,《中国语文》第707期,台北:中国语文,2016年5月,第9页。

  〔10〕李筱峰《请问王晓波》,原载《苹果日报》,2015年8月4日,转引自王晓波《选举皇帝大,饶了孩子罢》,《海峡评论》第297期,2015年9月号,第60页。

  〔11〕王晓波《选举皇帝大,饶了孩子罢》,《海峡评论》第297期,2015年9月号,第59页。

  〔12〕《扁政府95课纲 去中国化大推手》,《旺报》,2016年7月8日,A4版。

  〔13〕香港亚太研究中心主任郑海麟对于香港年轻世代的认同问题,也有类似的观察,见郑海麟《从“主权”国际法看香港的“一国两制”》,台北《海峡评论》第318期,2017年6月,第62页。

  〔14〕见《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综合型高级中等学校语文领域-国语文(草案)》,第8页。

  〔15〕《社会新课纲 中国史放东亚脉络讨论》,《自由时报》,2017年6月19日,A1版。

  〔16〕这种分期方式参见胡薇伦《台湾高中国文选文典范之递嬗现象探究》,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18-35页。

  〔17〕苏雅莉《高中国文课程标准与国文课本选文变迁之研究(1952-2004)》,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班93学年度硕士论文,2005年,第44-53页。

  〔18〕苏雅莉《高中国文课程标准与国文课本选文变迁之研究(1952-2004)》,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班93学年度硕士论文,2005年,第18-19页。

  〔19〕苏雅莉《高中国文课程标准与国文课本选文变迁之研究(1952-2004)》,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班93学年度硕士论文,2005年,第51页。

  〔20〕苏雅莉《高中国文课程标准与国文课本选文变迁之研究(1952-2004)》,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班93学年度硕士论文,2005年,第50页。

  〔21〕例如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林玉体教授的看法,他认为国立编译馆编写的教科书中,中国文化被宣扬为博大精深,台湾文化所占比例则“百不得其一”。──见苏雅莉《高中国文课程标准与国文课本选文变迁之研究(1952-2004)》,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班93学年度硕士论文,2005年,第76页,(注86)。

  〔22〕《文化基本教材》原自1957年至1971年为审定本,1972年至1998年改为统编本,1999年以后又开放为民间审定本。──苏雅莉《高中国文课程标准与国文课本选文变迁之研究(1952-2004)》,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班93学年度硕士论文,2005年,第4页及(注8)。

  〔23〕在当今台湾的政治光谱上,这类文化与政治“两国论”者,被称为“华独”或“独台”。他们或许不赞成“台湾民族”的说法,不否认自己是“中华民族”,不敌视“中国文化”,但也难以说出自己是“中国人”。

  〔24〕例如“文言/白话比例之争”,既有表面的语文教育议题,也有深层的地缘政治含意,其争议延续至当今。

  〔25〕例如1974年1月30日起,《联合报》连续三天刊载某资深教师的文章,其中提到课本选文的原则:“笔者以为选材原则中思想纯正、内容切时两项尤为重要,思想必须是三民主义的思想,内容更需切合当今反共抗俄的大时代,所以一切异端、邪说及舶来品均应屏弃,而易之以正统、王道、三民主义的思想、道德,庄敬自强,团结奋斗的时代精神。”又如《联合报》1974年11月17日刊登某民意代表质询该版本国文第六册删去《礼运·大同》,加进《韩非子·定法》,是批孔扬秦,“与共匪隔海呼应”。──见苏雅莉《高中国文课程标准与国文课本选文变迁之研究(1952-2004)》,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班93学年度硕士论文,2005年,第59页。

  〔26〕苏雅莉《高中国文课程标准与国文课本选文变迁之研究(1952-2004)》,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班93学年度硕士论文,2005年,第60页。

  〔27〕苏雅莉《高中国文课程标准与国文课本选文变迁之研究(1952-2004)》,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班93学年度硕士论文,2005年,第62页。

  〔28〕苏雅莉《高中国文课程标准与国文课本选文变迁之研究(1952-2004)》,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班93学年度硕士论文,2005年,第64页。

  〔29〕胡薇伦《台湾高中国文选文典范之递嬗现象探究》,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32页。

  〔30〕刘进庆,涂照彦,隅谷三喜男《台湾之经济──典型NIES之成就与问题》,译者:雷慧英,吴伟健,耿景华,台北:人间,2005年,第43页。

  〔31〕刘进庆,涂照彦,隅谷三喜男《台湾之经济──典型NIES之成就与问题》,译者:雷慧英,吴伟健,耿景华,台北:人间,2005年,第155-157页。

  〔32〕这些批评是1988年台湾某中学老师发文指陈国文课本的缺失,引自苏雅莉《高中国文课程标准与国文课本选文变迁之研究(1952-2004)》,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班93学年度硕士论文,2005年,第66-67页。

  〔33〕台湾工业成长所需的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而不是制造业工人的自然增加。这些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程度高,却能以低工资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的发展,见刘进庆,涂照彦,隅谷三喜男《台湾之经济──典型NIES之成就与问题》,页169-171。这除了戒严体制的法令管制之外,显然还有一套相应的伦理观念作为社会集体的精神支配。根据刘进庆等人对上世纪战后台湾经济发展的研究指出,台湾的劳动市场是带有封建性的商品交易的特点,“私人关系”在劳工就职时扮演一定角色。从劳资关系方面来看,父家长制权威统治的影响,甚至没有因为戒严令的解除而动摇,见刘进庆,涂照彦,隅谷三喜男《台湾之经济──典型NIES之成就与问题》,页193-195。关于台湾的初中升学率,由1952年的34%,逐年升至1986年的97%;升大学则从1970年的20%,提高为1986年的58%──谷浦孝雄编着《台湾的工业化:国际加工基地的形成》,译者:雷慧英,台北:人间,2003年,页12。

  〔34〕台湾高中国文的文言/白话比例争议,其实与中国身分认同程度的高低无涉,类如“抢救国文教育联盟”的“文言文派”,长期未公开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身分。另一方面,以21世纪初出版的台湾龙腾版与大陆人教版语文课本来看,大陆文言/白话的选文比是51%:49%,台湾文言/白话的选文比是67%:33%,但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身分认同还远低于大陆民众。──两岸课本文言/白话的选文比见谢筱蕙《两岸高中国语文教科书编制与政治意识形态选课研究──以龙腾版与人教版为例》,淡江大学汉语文化暨文献资源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年,第163页。

  〔35〕见胡薇伦《台湾高中国文选文典范之递嬗现象探究》,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附录”第71-73页。

  〔36〕王明珂依据研究结果写成《台湾青少年的社会历史记忆》,发表于1997年6月的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25期,见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年,第383-384页。

  〔37〕1998年台北公布《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独立的历史科被并入社会学习领域而消亡;并且在笼统的社会科里置入“同心圆史观”,一消一长中/台历史的内容。2003年台北公布《高中历史新课程纲要草案》,其“同心圆理论”将明清史和民国史放在世界史范围;2004年11月,高中历史课纲分割台湾史与中国史,将台湾史独立成第一册,见李理《“去中国化”的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张方远编《高中历史课纲烽火录》,台北:海峡,2013年,第28-31页。至于2017年6月曝光的“十二年国教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则将中国史放在东亚脉络,形同删去中华民族与台湾人的关系,见《历史课纲去中国 后患无穷》,《中国时报》社论,2017年6月28日,A15版。

  〔38〕胡薇伦《台湾高中国文选文典范之递嬗现象探究》,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97-98页。

  〔39〕2015年的这套草案版本还不及实施,就在经过政党轮替后的2017年9月23日被否决,文言文比率再次被调降,推荐选文篇数由20篇降为15篇。

  〔40〕《1041109公听会版本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语文领域(国语文)课程纲要草案》,第21页。

  〔41〕《1041109公听会版本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语文领域(国语文)课程纲要草案》,第20页。但是,该课纲草案也指出高中国文每册应选一课“文化经典”,范围包括《诗经》、《左传》、《礼记》、《战国策》、《史记》、《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楚辞》、《文心雕龙》等。至于文言文课数比例须符合三年平均45%~55%的原则,也就是高中国文课本文/白各半。此外,还提到《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仍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本儒家经典的内容,见页20~21。另提到该课纲研修委员的学者专家部分有24位,其中中国文学专长者15位,台湾文学专长者7位,性别研究者1位,文化研究者7位,历史学者1位,教育学者7位,心理学者4位,见《1041109公听会版本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语文领域(国语文)课程纲要研修说明》,第2~3页。

  〔42〕《调降文言文比率 锺肇政等135位作家连署支持》,《自由电子报》,2017年9月6日,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85789。

  〔43〕胡薇伦《台湾高中国文选文典范之递嬗现象探究》,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133-134页。

  〔44〕见龚鹏程《台湾文学在台湾》,台北县板桥:骆驼,1997年3月,第167-168页。

  〔45〕有人还主张将“亲爱的妈妈,请你毋通烦恼我,原谅我行袂开跤,我欲去对抗袂当原谅的人。歹势啦,爱人啊,袂当陪你去看电影,原谅我行袂开跤,我欲去对抗欺负咱的人”编入台湾高中的国文教科书里,见《台湾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不是文言文》,《自由时报》,2017年9月11日,D6版。

  〔46〕王睿《台湾需要再恢复国语文运动》,《海峡评论》第322期,2017年10月号,第49-50页。

  〔47〕《文史科成重灾区 教团批只为去中》,《旺报》,2019年3月21日,A15版。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9月号,总第261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