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国新办新冠病毒溯源有关情况发布会全文
http://www.CRNTT.com   2021-07-23 00:30:16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2月9日联合专家组在武汉现场开了现场新闻发布会后,最终联合研究报告出来是3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才正式在网上挂出来。在这一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和17位国际专家在一块儿沟通交流,是为了完善报告,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准确的表述。3月30日发布以后,我们现在仍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和比较充分的沟通。比如对后续的工作,对一些科学问题,我们中方的专家和外方的专家还是有紧密联系的,刚才国家卫健委曾主任也说了,关于世卫组织要做第二次溯源的话,中方专家专门在一块研究,根据第一阶段溯源的经验和体会,尤其是基于第一阶段的联合研究报告,双方专家也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还专门写了一个中方专家关于世卫组织召集的第二阶段溯源的建议,在建议的起草过程中,我们和世卫组织的相关专家都进行了一些讨论,都做了一些交流。也希望他们从他们的角度,也能给世卫组织提相关建议,为更好地开展全球溯源提供依据。其实在整个溯源当中,科学问题科学家之间都是秉持着求真的精神,我们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关系。这是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血液标本的问题。这个提得非常好。其实溯源的问题,除了早期流行病学病例的追溯外,就是对早期标本,尤其是血液标本,如果能够进行相应的检测,如果发现相关的证据,对溯源最早病例的出现情况会有帮助。根据中国的研究情况,中国最早报告的病例是12月8日,我们研究报告中有说。但是最早报告的病例,最多是一个指示病例,并不意味着他是第一个病例,也就是说这个病毒如何从动物界面跳到人身上去,这一刹那的点所感染的第一个病人我们叫“零号病人”,也就是第一个病例。中国武汉报告的12月8日的病例,我们这次的研究,包括过去中国科学家相关的研究论文,也充分地表明他很可能不是“零号病例”,可能在这之前就可能有病例,但是这个病例在哪里?这又是另一种概念。最早报告病例的地区,并不一定是病毒发生“从动物到人”这个界面过渡的地区。血液标本如果能检测当然最好,我们当时在武汉就专门提出了这种要求,专门邀请了武汉血液所的一些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当时武汉血液中心的专家来了以后,特别告诉我们,他们现在保留有血样,但是这种留存的血液样本,仅用于应对因输血可能导致的医学争议或者法律诉讼来保留的。它是一个“血辫”,血袋上的导管两边一夹,里边留存少量血浆和血清,它的含量很低。这种保留是根据国家血站管理办法第31条规定,血液制品被用完,到保存期以后两年,血液样本保存期是指全血或者成份血使用以后两年,在这期间内保留这么少的血。除非发生医疗纠纷或者诉讼了,才能拿出来使用。举个例子,比如一个献血员的血,献了以后,给病人用了,最后这个病人感染了肝炎或者艾滋病,这个很可能会通过输送,判断是不是因为输血造成的,这个留下来主要目的是干这个用的。所以一般最少保留两年。保留的方式是血袋导管方式,血清含量是少的。当时认为这个东西到期以后我们是有必要做的。我记得那天一下午,我们和血液中心专家、世卫专家在一块儿讨论,后来我们研究报告当中对这个问题专门进行了表述,也就是下一阶段研究,一旦武汉血液中心的血使用以后,达到两年,达到了管理办法规定的要求以后,我们就会开展一些相关的工作。其实现在中方也正在组织相关的专家和单位就这方面的工作来做好准备。目前,已提前就血液检测方法、检测的实施方案等等都做一些论证,待到期后具体实施。中方相关机构也表示,一旦有结果以后,他们会及时地把结果通知给中方和外方专家组。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今年2月,世卫新冠病毒溯源专家组表示,病毒通过中间宿主引入是最有可能的传播途径,与此相关联的有冷链产品贸易引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请问在座的专家和领导怎么看?谢谢。

  王辰:

  冷链在传染病传播中的作用,这是一个新现象。我是呼吸病专家,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病里影响最大的一类,对于呼吸道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冷链,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充分重视的一个新现象。这个现象概要起来说,第一点从流行病学上我们发现了冷链和疾病流行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在发生感染的病例身上,流行病学溯源上能够找到他可能接触病毒的点是冷链物品表面。从北京新发地的疫情和青岛疫情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密切关联,也就是发病人接触过冷链,在冷链之外没有发现其他可能的病毒来源。

  第二点,在病毒核酸的检出上,冷链物品上核酸检测是阳性的。特别是在青岛疫情中,在冷链物品表面不但检出了病毒核酸,而且分离和培养出了病毒,这证实了冷链物品表面是有活的病毒存在。这两点结合起来,证据链逐渐完整了。同时,在科学问题的探索上有一个旁证,在“冷”的情况下和相对乾燥的环境下,病毒的存活时间、保持感染性的时间比较长。在冬天的时候它甚至可以有21天的存活期。因此,在某个地方如果有病毒,这个病毒沾染到冷链物品上,在低温环境下,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的时候就可以造成跨地区的传播。因此,冷链传播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发现的一个新的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而这个现象造成传播的证据链相对比较完整。

  在进一步的病毒溯源过程中,我们也特别建议应当将冷链作为一个重点的溯源线索,目前国际贸易背景下,全球各地人员和物品往来的情况下,冷链环境下人—物的传播,加大了病原传播的复杂性,特别值得进行调查和研究。

  新华社记者:疫情发生以来,科研攻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请问在新冠病毒溯源的科学研究方面,科技部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进展?谢谢。

  科技部副部长 徐南平:谢谢你的提问。今天,我感觉来的记者特别多,大家表情也都非常严肃严谨,说明大家都认识到溯源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应该认识到溯源工作本质上是一个科学问题,因此科学研究在溯源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病毒溯源的科学研究工作。疫情发生后,部署了五大科研方向,溯源是五大科研方向之一,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政府要求中国科技界要尽锐出战,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要回答好“病源从哪里来”这个重大命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部组织中科院、高等院校、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研究团队围绕动物溯源、人群溯源、分子溯源、环境溯源等重点方向积极开展了科学溯源研究工作。目前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